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世界名人史 > 第107章 曾国藩

第107章 曾国藩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世界名人史!

咸丰二年,湖南湘乡暴雨如注,雨滴重重砸在曾国藩家的青瓦上。书房内,曾国藩眉头紧锁,死死盯着手中朝廷的加急文书。太平军自广西起义后一路狂飙突进,眼下已然威胁到湖南,朝廷急令他协助湖南巡抚兴办团练抵御太平军。

“这天下,怕是要大乱了。”曾国藩长叹一声,满心忧虑。他深知,这既是朝廷对他的信任,更是一副沉甸甸的重担。这时,门轻轻被推开,幕僚赵烈文走了进来。

“大人,可是为了团练之事发愁?”赵烈文轻声问。

曾国藩抬眸,目光中透着坚定与迷茫:“惠甫,朝廷之命不可违。可办团练谈何容易?兵源、粮饷、器械,桩桩件件都得从头筹备。”

赵烈文思索片刻,说道:“大人,湘乡民风淳朴且尚武,咱们可以从本地招募乡勇,加以严格训练。至于粮饷,不妨向本地乡绅募捐,以保境安民之名,想来他们会有所响应。”

曾国藩微微点头:“也只能如此了。只是这训练之法,我打算效仿戚继光,以严明纪律、扎实操练打造一支精锐之师,你觉得如何?”

“大人高见!戚家军的鸳鸯阵等精妙战术,要是运用得当,湘军战力定能大幅提升。”赵烈文立马应和。

于是,曾国藩开启了艰难的筹备工作。他四处奔走招募乡勇,苦口婆心宣讲保家卫国的大义。可招募之路并不顺遂。

一天,在招募点,一个年轻后生满脸不屑:“就凭你们,能打得过太平军?他们可厉害着呢,一路攻城略地,官军都不是对手!”

曾国藩目光炯炯地看着他:“年轻人,太平军虽来势汹汹,但我们保家卫国,守的是祖宗之地、亲人之安。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何惧之有?加入我们,一起为家乡而战!”

后生听了,心中一动:“大人说得有理,我愿意跟着您干!”

随着乡勇陆续招募到位,训练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曾国藩亲自督训,从队列、格斗到阵法,事事都一丝不苟。但问题接踵而至,一些乡绅对募捐之事并不积极。

曾国藩前去拜访当地有名的乡绅刘老太爷,刘老太爷打着官腔:“曾大人,不是我不愿帮忙,实在是近来生意不景气,家中也拿不出多少银子啊。”

曾国藩诚恳地说:“刘老太爷,如今太平军将至,若湖南沦陷,您的生意又怎能保全?这团练,是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您的一份支持,便是一份希望啊。等击退了太平军,地方安宁,您的生意自然也能兴旺起来。”

刘老太爷犹豫片刻,最终还是答应捐款:“曾大人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我刘某自当略尽绵薄之力。”

数月努力后,湘军初具规模。咸丰四年,曾国藩率湘军出征,与太平军激烈交锋。首战岳州,湘军初尝胜果,士气大振。可在靖港之战中,湘军却遭遇惨败。曾国藩望着兵败如山倒的场景,羞愤交加,甚至一度想投水自尽,所幸被幕僚及时拦住。

“大人,胜败乃兵家常事,切不可灰心!”赵烈文焦急劝阻。

曾国藩满脸悲戚:“我辜负了朝廷的信任,如此大败,有何颜面苟活?”

“大人,湘军初战,经验匮乏,此败正好让我们认清不足。只要总结教训,重整旗鼓,定能反败为胜!”赵烈文言辞恳切。

曾国藩冷静下来,开始深刻反思靖港之战的失利原因,随后加强训练,调整战术。不久后,湘军在湘潭之战中取得大捷,成功扭转局势。

此后,湘军与太平军在江西、安徽等地展开长期拉锯战。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曾国藩在营帐中时刻关注战局,调兵遣将。

一次,湘军久攻太平军占据的九江城不下,曾国藩急召将领李续宾商议对策:“迪庵,九江城久攻不下,太平军粮草充足、防守严密,你可有良策?”

李续宾皱着眉头回答:“大人,九江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我军水师虽有优势,但陆战难以突破其防线。我看可先切断其周边补给线,困敌于城中,再寻机破城。咱们还可以在周边设下伏兵,防止太平军突围求援。”

曾国藩点头赞同:“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但切不可掉以轻心,太平军诡计多端,务必小心应对。各营之间要保持紧密联络,一旦有情况,即刻支援。”

随着战事推进,曾国藩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压力,还有朝廷的猜忌、同僚的排挤。朝中一些大臣指责他拥兵自重,地方官员也在粮饷等方面对湘军百般刁难。

一次在朝堂上,一位御史突然发难:“曾国藩,你湘军势力日益壮大,恐有不臣之心!”

曾国藩立刻跪地,大声说道:“臣对朝廷忠心耿耿,日月可鉴!湘军一心只为平定叛乱,保我大清江山。若有二心,天诛地灭!我曾国藩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朝廷安稳、百姓太平 。”

然而,猜忌的阴云并未消散。曾国藩只能默默忍受,将更多精力投入战事。经过多年苦战,同治三年,湘军终于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站在天京城头,望着满目疮痍的城市,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但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艰难。

不久后,天津教案爆发,曾国藩奉命前往处理。他面临着巨大压力,一方面是法国等列强的威逼,要求严惩“凶手”,赔偿巨额损失;另一方面是民众的激愤,指责他卖国求荣。

在与法国公使谈判时,法国公使傲慢地说:“曾国藩,你们必须满足我们的要求,否则,后果自负!天津发生这样的事,你们必须给个满意的交代,不然我们的舰队可不会坐视不管! ”

曾国藩强压怒火,冷静地说:“公使先生,我们会公正处理此事,但也请贵国尊重事实,不要提出无理要求。不分青红皂白就武力威胁,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况且,此次事件的起因,贵国传教士的行为也有失妥当之处。”

然而,在复杂局势下,曾国藩最终还是签订了屈辱协议。消息传回国内,他遭到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谩骂,昔日的功臣成了众人口中的卖国贼。

曾国藩心力交瘁,回到家中整日沉默寡言。赵烈文看着日渐憔悴的曾国藩,心中满是担忧。

“大人,您不要太过自责,此事错综复杂,实在难为您了。”赵烈文安慰道。

曾国藩苦笑着说:“惠甫,我一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却落得如此骂名,我这一生,到底是对是错?我一心为朝廷,为百姓,可为何换来的是举国骂名?”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在郁郁中病逝。他的一生,在乱世中力挽狂澜,却也在时代洪流中饱受争议。他是传统士大夫,怀揣理想抱负,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虽未能改变历史走向,但他的坚韧、智慧与挣扎,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深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