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世界名人史 > 第106章 左宗棠

第106章 左宗棠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世界名人史!

同治五年,西北的狂风裹挟着黄沙,肆意地拍打着兰州城的残垣。街头巷尾,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眼中满是对生计的惶然。就在这片萧索之中,一位身形高大、身着官服的老者,迈着沉稳的步伐穿行其间。他目光如炬,神色间透着坚毅与悲悯,此人便是左宗棠。

彼时,西北局势动荡,回民起义烽火连天,捻军也在此地纵横驰骋,清军屡战屡败,朝廷焦头烂额。左宗棠临危受命,带着“师出无名,事必不成”的古训,奔赴这片棘手之地。他深知,等待自己的将是一场艰难无比的硬仗。

刚到兰州,左宗棠便一头扎进军务与民生事务中。这天,他正在营帐中对着军事地图苦思破敌之策,营帐外传来一阵喧闹。左宗棠皱了皱眉,放下手中的毛笔,大步走出营帐。只见一位年轻的将领正与几个士兵争执得面红耳赤。

“你们怎么能如此对待百姓!军粮征收也要顾着他们的死活!”年轻将领涨红了脸,大声吼道。

一个士兵嘟囔着:“将军,我们也是奉命行事,上头催得紧,军粮凑不齐,怎么打仗?”

左宗棠走上前去,神色温和地看着年轻将领:“你叫什么名字?为何事如此动怒?”

年轻将领连忙行礼:“大人,卑职刘松山。刚刚看到士兵们强征百姓口粮,百姓们苦苦哀求,实在不忍。这西北本就民生凋敝,如此下去,百姓何以为生?军队又如何得民心?”

左宗棠微微点头,看向那几个士兵:“你们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百姓的支持,我们在这西北寸步难行。军粮要征,但绝不能伤了百姓。去,重新统计,务必留下百姓的口粮。”

士兵们喏喏退下。左宗棠又对刘松山说道:“你能心系百姓,甚好。这西北局势复杂,我们既要平乱,也要安抚百姓。往后,有任何难处,都可来找我。”

刘松山眼中满是敬佩:“多谢大人,卑职定当肝脑涂地,追随大人!”

此后,左宗棠一边整顿军队纪律,一边着手恢复民生。他组织士兵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百姓耕种。同时,他还四处筹措粮草,确保军饷充足。在他的努力下,兰州城渐渐有了生气,百姓们对清军的态度也从恐惧、抵触,转为了信任与支持。

然而,军事上的困境远比想象中严峻。捻军机动性极强,神出鬼没,回民起义军又熟悉地形,据险而守。左宗棠深知,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制定周密的战略。

这天,他将麾下众将召集到营帐中,指着地图说道:“捻军与回民起义军虽看似强大,但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我们先集中兵力对付捻军,采用‘画河圈地’之策,将他们困于狭小区域,再逐一击破。”

一位将领面露疑虑:“大人,这‘画河圈地’之策虽妙,但需要大量兵力部署防线,我们兵力本就有限,会不会顾此失彼?”

左宗棠捋了捋胡须,胸有成竹道:“无妨,我们可调动地方团练协助防守。同时,加强侦察,掌握捻军动向,适时出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必能成功。”

另一位将领问道:“大人,那地方团练的调度和指挥,该如何安排?”

左宗棠沉思片刻,说:“各地团练由当地有声望的乡绅牵头,我们派军中干练之人前去联络协调,明确职责,让他们知晓何时守、何时攻,与我们的正规军紧密配合。”

在左宗棠的指挥下,清军与捻军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较量。经过数月苦战,终于将捻军主力围困在黄河、运河与徒骇河之间。一场决战后,捻军全军覆没,左宗棠成功解决了捻军之乱。

但西北局势仍未彻底平定,回民起义军仍在负隅顽抗。此时,朝廷内部却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主张放弃西北,将精力集中在东南海防。

朝堂之上,李鸿章率先发难:“左公,西北乃苦寒之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平定,得不偿失。如今东南沿海面临列强威胁,应将重心放在海防。”

左宗棠目光如电,直视李鸿章:“李大人此言差矣!西北乃我中华之屏障,若弃之不顾,列强必然得寸进尺。自周秦至今,历代王朝都重视西北边防。如今我们退缩,将来如何向祖宗和后世交代?”

又有大臣冷笑道:“左公,说得容易,可这战事何时是个头?国库都快被打空了。”

左宗棠神色坚定:“只要能保我疆土完整,哪怕倾尽家财,我也在所不惜!我已备好棺材,此次出征,不收复西北,绝不回朝!若一味畏缩,只守东南,西北一旦落入敌手,京城侧翼尽失,东南海防又谈何稳固?唇亡齿寒啊!”

光绪元年,左宗棠抬棺出征,带着六万湖湘子弟,浩浩荡荡向新疆进发。一路上,黄沙漫天,烈日炙烤,士兵们忍受着酷热与干渴,但在左宗棠的激励下,士气高昂。

面对阿古柏的坚固防线,左宗棠采用“缓进急战”之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命士兵沿途修筑工事,储备粮草,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百姓,获取情报。

期间,左宗棠还十分注重武器装备的更新。他派人从国外购买先进的枪炮,如后膛七响枪等,极大提升了清军的战斗力。

这天,刘松山前来汇报:“大人,前方发现阿古柏的精锐骑兵,他们擅长突袭,我们该如何应对?”

左宗棠沉思片刻,说道:“我们以火炮为掩护,步兵结成方阵,抵挡骑兵冲击。同时,派小股骑兵迂回包抄,断其退路。松山,你率精锐骑兵从左翼迂回,记住,不可恋战,速断其粮草补给线,扰其军心。”

刘松山领命而去。战斗打响,阿古柏的骑兵如潮水般涌来,但清军早有准备,火炮轰鸣,弹如雨下,骑兵纷纷倒下。

步兵方阵紧密相连,长枪如林,让骑兵难以突破。迂回的清军骑兵成功切断了敌军退路,阿古柏军阵脚大乱,最终全线溃败。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征战,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他还推动新疆建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鼓励百姓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传授先进的耕种技术,兴修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兴办学校,推广儒家文化,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左宗棠。他回京后,又卷入了中法战争的漩涡。朝廷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争论不休,左宗棠力主抗战。

“法兰西不过是虚张声势,若此时求和,不仅丢了颜面,还会让列强更加轻视我们。我们必须一战,扞卫国威!”左宗棠在朝堂上慷慨陈词。

主和派大臣反驳道:“左公,法国船坚炮利,我们贸然开战,岂不是以卵击石?”

左宗棠拍案而起:“怕战不战,才是真正的亡国之道!冯子材老将军在镇南关都能大败法军,我们为何要自乱阵脚?只要将士用命,百姓齐心,何惧之有?”

为了支援台湾抗法,左宗棠派麾下将领王德榜率恪靖定边军奔赴前线。王德榜在镇南关战役中,与冯子材密切配合,采用“抄袭敌后,夹攻中路”的战术,大败法军。此役极大地鼓舞了清军士气,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

但主和派势力强大,最终还是签订了《中法新约》。左宗棠得知后,气得吐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丧权辱国,和谈误国!”

光绪十一年,左宗棠在悲愤中离世。他的一生,都在为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而奔波,从平定太平天国,到收复新疆,再到抗击外敌。他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独自面对着诸多艰难险阻,虽未能彻底改变晚清的命运,但他的功绩与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华夏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