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铁栓的愿望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重生1957:渔猎大兴安岭!
下午两点的太阳终于穿透了连日的阴云,给寒冷的靶场送去一丝久违的暖意。
赵四海站在射击位上,感受着阳光照在脸上的温度。五十发子弹整齐地码在面前的油布上,黄铜弹壳反射着刺眼的光,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此起彼伏的枪声在空旷的操场上回荡,惊起远处树梢上栖息的麻雀。
赵四海的食指像装了弹簧,子弹一发接一发呼啸而出。
枪托连续撞击肩窝的震动,让他右肩隐隐作痛。弹壳叮叮当当落在地上,在地面上滚成一片,有些还冒着热气。
要在两分钟之内,射出五十发子弹,还要把装弹时间算进去,并且要保持一定的精准度,这对于民兵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赵四海在心里默数着:装弹三秒,瞄准一秒,击发半秒,换弹夹三秒……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确到秒,才能在两分钟内完成五十发的射击任务。
其实这个项目本来是丁大山的特长。
可是因为组委会临时规定,每名队员最多只能参加两个项目。考虑到后面还有更重要的团体赛,更需要丁大山这个有经验的队员带队,林川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派上赵四海和周铁栓。
安排周铁栓上场,是因为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基本功练得异常扎实。
虽然年纪小,但跟着狩猎队上山打猎的经历,让他对枪支有着超乎常人的熟悉。
无论是射击速度还是精准度,都在平时的训练中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而赵四海,则是主动申请参加的这个项目。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因为速射从来不是他的强项。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希望能拿个好名次,赢个奖品,送给陈小芹。
他想让陈小芹知道,我赵四海,绝不是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
为了参加这次民兵大比武,赵四海可是没少下功夫。
一个月前,当大比武的消息传来时,他就给自己制定了魔鬼训练计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晒谷场上立起简易靶子进行空枪练习。没有实弹,他就一遍遍地重复装弹、瞄准、击发的动作,直到每个动作都形成肌肉记忆。手指磨出了血泡,又结成厚厚的老茧,他都没喊过一声苦。
后来林川看不过去,特批了四十发子弹给他练习。
赵四海如获至宝,每天只舍得打四五发,剩下的时间都在琢磨射击要领。
他发现速射的关键不仅在于射击速度,更在于呼吸节奏和装弹速度的完美配合。
于是专门练习快速换弹夹的动作,在枪械保养时也格外用心,确保每个零件都运转顺畅。
经过反复练习,他终于能在三秒内完成整个换弹过程。
最苦的是在风雪天训练。
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里,手指冻得发僵,几乎感觉不到扳机的存在。
枪管冷得像冰,每次射击后冒出的白烟都会模糊视线。
赵四海就学着陈小芹的办法,用红棉线缠住扳机,增加摩擦力。
有时候练得太投入,连吃饭都忘了,直到陈小芹来叫他,才发现天已经黑了。
现在,就是检验这个月训练成果的时刻了。
赵四海深吸一口气,感受着阳光照在枪管上的温度。
魔鬼训练的汗水没有白流,他的动作行云流水,装弹、瞄准、击发一气呵成,每个环节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一般准确无误。
周铁栓在隔壁射击位,鼻尖上挂着细密的汗珠。
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少年,此刻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的靶子。
他每打五发就停半秒调整呼吸,枪管已经烫得冒烟,但他丝毫不为所动。
靶纸上的弹孔渐渐连成一片,像被铁钉钉过的木板,显示出惊人的稳定性。
王铁柱显然没想到上官屯下午的项目换了队员。
这个一向自负的射击好手,在上午的比赛中已经领教过丁大山的实力,本以为下午会是一场硬仗。等他意识到对手换成了赵四海和周铁栓时,已经晚了。
虽然他的战斗经验最丰富,在场上打得也是最快,但明显有些受影响。
他的搭档刘金牙更是出了状况,枪机突然卡壳,急得直拍枪身,引来裁判的警告。
“还剩三十秒!”
裁判的提醒让赵四海加快了节奏。
最后十发子弹,他一口气打完,完全依靠肌肉记忆完成整个射击过程。
王铁柱早打完了五十发,正用袖子擦着冒烟的枪管。
这个心高气傲的汉子,没能在下午的项目里打败丁大山,后面也没有机会再上场了,此刻脸色有些难看。
验靶员挨个检查靶纸。王铁柱五十发全中,大多集中在八九环的位置,显示出扎实的基本功。赵四海四十八发上靶,虽然数量上略逊一筹,但弹着点更加集中,排名第二。周铁栓同样打出了四十八发上靶的好成绩,总环数排在第三。
“速射比赛结果:王家沟第一,上官屯第二!”
……
夕阳西沉,靶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
总分榜前挤满了人,各生产队的民兵都在寻找自己队伍的名字。
上官屯以微弱优势领先,和王家沟一起从b组晋级。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特别是考虑到下午临时换人的决定。
丁大山扫了一眼榜单,转头对林川说:“明天三百米气球靶,让小芹上怎么样?”
“不行。”林川摇摇头,“小芹还要参加短枪射击,不能上这个项目了。”
“那可咋整?”丁大山一脸发愁。
林川手里拿着赛程表,手指反复敲打着上面“每人限报两项”的条款。
组委会发的这个临时通知,打乱了所有参赛队伍的计划。
林川心里倒是坦然接受。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考验队长排兵布阵的能力。
“让铁栓上。”林川转头对丁大山说。
丁大山望向射击区。周铁栓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上划着复杂的算式。
走近了才看清,少年正在划拉着阿拉伯数字,还有奇怪的符号,他看不太懂。
“我给你出的题,算出来了没?”林川蹲下身问道。
周铁栓抬起头,脸上沾着泥土:“叔,我算出来了,三百米距离,子弹飞行时间差不多半秒。如果气球横向移动速度3米每秒,就要瞄前面1.2米。”
这个年代的人,都习惯说尺和丈,林川花了好长时间,让铁栓习惯用米来计算。
“对,就是这个意思。”林川点点头,“你看看现在的风,该怎么算?”
靶场上的红旗向东南方向猎猎作响。
周铁栓望着飘动的旗面,突然蹲下用树枝在泥地上划出新算式。
“现在风速4米\/秒,西北风。”他嘴里念叨着,在300米处画了个气球标记,“子弹飞行0.4秒,气球顺风飘移距离应该是……”
林川站在一旁,看着少年专注计算的背影,心里既欣慰又复杂。
作为穿越者,他这一年多来一直在摸索如何把现代知识教给两个没上过学的舅舅。
记得刚开始打猎,周铁栓打山鸡总是空手而归。那时候他就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地上画线:“鸡飞过去要时间,子弹飞过去也要时间,你得算瞄哪儿才能打着鸡……”
后来每次上山打猎,他都变着法子教数学。
野兔跑过的轨迹是抛物线,子弹下坠的弧度是二次函数。
这些都是在部队的时候,狙击手必须要学会的计算内容。
周铁栓学得最快,不到三个月就能心算五十米内的提前量。
周铁柱更喜欢动手,林川就教他做陷阱。
用树枝搭结构时讲三角形稳定性,用绳索时讲滑轮原理。
有次他们做了个能自动关门的捕兽笼,周铁柱兴奋得三天没睡好觉。
“算出来了!”周铁栓突然抬头,眼睛亮得惊人,“要往西北方向瞄1.6米!”
林川回过神,看见泥地上的公式工整清晰:4m\/s0.4s=1.6m。他蹲下身,用树枝在数字下面划了道线:“记得误差修正吗?”
“记得!”周铁栓立刻在算式旁边写上“1.1”,“您说过实际距离要加10%的冗余量。”
月光下,少年的表情格外认真。
林川看着他枪托内侧密密麻麻的刻度,那是他们用半年时间,一次次上山打猎积累的宝贵经验。每道刻痕都代表着一次计算练习:三月初八,东北风,五十米距离要抬高一寸;五月廿二,无风,七十米距离要往前半尺……
“叔。”周铁栓突然小声问,“这些算法,是不是城里学生都学过?”
“嗯,应该不少中学生都学过。”林川点点头。
“叔,咱们屯要是也有中学就好了。”周铁栓笑起来,“我看着秀兰和铁蛋上学,还挺羡慕他俩……”
林川喉头一紧。
他想起穿越前的那些习题集、参考书,想起系统化的教育体系。
而现在,他只能像原始人结绳记事一样,把知识刻在枪托上,教给铁栓。
“等打完比赛。”他拍拍少年的肩,“我去县城给你买书。”
远处,测试用的红气球在月光下飘荡,像一个个等待解答的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