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穿越到战国,谁说天下苦秦久矣 > 第171章 郑国入秦

第171章 郑国入秦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穿越到战国,谁说天下苦秦久矣!

\此计要成,关键在于三点。\郑国竖起手指,

\其一,要让秦王相信这个计划确实能让秦国受益。所以在下需要充分准备数据,证明水渠修成后能增加多少良田,提高多少产量。\

\其二,要让他们觉得这个工程虽大,但能在可控范围内完成。否则若觉得太过浩大,反而会生疑。\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 动机。\郑国目光锐利,\秦王必定会怀疑,我一个韩国人,为何要献上这等利国利民的计策?\

韩王思索道:\这确实是个问题。\

\所以在下打算以游说天下、建功立业为由。\郑国胸有成竹,\表面上是为了实现抱负,实则暗中为韩国分忧。\

\妙计!\韩王拍案而起,\如此一来,秦王必定不会生疑。\

\不过还需要一些准备工作。\郑国说道,

\在下需要先了解秦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包括人力物力、工程进度等。这样才能让计划更有说服力。\

\这个好办。\韩王立即吩咐左右,\速去调阅秦国的相关情报。\

很快,大量情报送到郑国手中。他开始细致地研究每一份资料,不时在图纸上标注要点。

三日后,郑国再次求见韩王,已经拟定了详细方案。

\大王请看。\他展开一卷崭新的图纸,

\这是根据秦国情况修改后的水利图。每一处设计都经过精心计算,既要显得可行,又要确保工程量足够大。\

韩王仔细观看,只见图上不仅有水渠走向,还标注了详细的数据。

\光是这些数据,就足以打动秦王了。\韩王赞叹道。

\正是。\郑国微笑,\在下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启程赴秦。\

\不过还有一事。\郑国神色突然严肃,

\若计策成功,秦国必定会征调大量民夫。届时边境守备可能空虚,还请大王早做准备。\

韩王郑重点头:\先生放心。这些善后之事,寡人自有安排。\

就这样,郑国带着精心准备的图纸和方案,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途。

深秋的咸阳城,一片繁华景象。

街道上人声鼎沸,车马往来不绝。新修的官道上,一队队商旅正缓缓驶入城中。

\咸阳当真今非昔比。\郑国站在驿馆窗前,目光扫过街市。

三日前他抵达咸阳,就被眼前的繁荣景象震撼。

街道宽阔整洁,店铺林立。尤其是那些铁器铺子,门庭若市。

\先生可要用饭?\驿卒在门外恭敬问道。

\不必了。\郑国挥挥手,\你且去打听打听,吕不韦相邦何时有空?\

这几日他一直在等待见吕不韦的机会。作为秦国宰相,吕不韦是他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回先生,吕相今日下午在府中休息,应该能见客。\

\好。\郑国从案几上取出一卷图纸,\你去通报一声,就说汝南郑国求见。\

片刻后,郑国来到相府。

\郑先生远道而来,有失远迎。\吕不韦亲自出门相迎,显得很是客气。

郑国拱手还礼。

\相邦客气。在下慕秦国之盛,特来献策。\

\哦?\吕不韦眼前一亮,\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郑国并未立即回答,而是问道:\听闻贵国近来大兴土木,修建官道?\

\正是。\吕不韦点头,\此乃陛下励精图治的表现。\

\在下途经渑池,亲眼看到了新修的官道。\郑国赞叹道,

\不得不说,贵国工匠的技艺着实精湛。这等路基,可保百年无虞。\

吕不韦听出他语气中的赞叹不似作伪,态度也软化了几分。

\先生见识广博。不知此番到访,所为何事?\

\说来惭愧。\郑国从怀中取出图纸,

\在下近年研究水利,设计了一套引水灌田的方案。原本想献于韩国,可惜......\

他故意叹了口气,欲言又止。

吕不韦心中一动,\先生请说下去。\

\韩国财小力薄,根本无力实施如此大工程。\郑国摇头,

\反倒是贵国,有此气魄,有此实力。所以在下才不远千里而来。\

吕不韦接过图纸,仔细翻看。

只见上面详细标注着渠道走向、水闸设计,处处显示出精妙的构思。

\此计若成,可使良田增加数十万亩!\郑国补充道,\而且这些新增农田大多在关中平原,正是贵国的核心区域。\

吕不韦眼中精光闪动,\此事重大,容我禀报陛下。先生且在驿馆安歇,择日面圣。\

送走郑国后,吕不韦立即入宫求见。

秦天正在查看各地工程进度报告,听说此事,也来了兴趣。

\此人可靠吗?\秦天问道。

\臣已派人查过,此人确有水利专长,在汝南颇有声望。\吕不韦回答,\而且他说的也有道理,韩国确实无力承担这等工程。\

\传他明日早朝面圣。\秦天思索片刻后说道,\朕倒要看看,这个郑国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回到驿馆,郑国长出一口气。

计划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

次日清晨,郑国着一袭素色长袍,立于殿中。

虽是第一次面圣,却显得从容不迫。

\听说你有治水良策?\秦天坐于王座之上,目光如炬。

\正是。\郑国从容答道,\在下观秦国地势,发现一处绝佳的引水之地。若能修建水渠,可使数十万亩良田得利。\

说着,他展开图纸,详细讲解起来。

\此渠起于渭水上游,经关中平原,直通咸阳。沿途设水闸三十六处,支渠百余道。\

\建成之后,不仅可灌溉农田,还能调节水量,防止水患。\

秦天听得认真,不时点头。

\此计确实不错。\秦天说道,\但工程浩大,耗费必然惊人。你可曾考虑过这些?\

\回陛下,在下已有详细计算。\郑国胸有成竹,

\若以现有的工匠团队为基础,再加上各地民夫,三年可成。

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建成后每年可增产粮食数十万石,十年之内便可回本。\

\而且......\郑国话锋一转,

\陛下已在全国推广新式铁器,又修建了官道。这些都为水利工程打下了基础。

有了这些工具和交通便利,工程难度将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