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成效初显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长河锁浪!
在张志成的全力支持下,加上众人对陈启明态度的转变,陈启明心中那团热火终于熊熊燃烧起来。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立即带领技术组投入了紧张的工作要尽快在关键渠段落实"黏土-卵石复合结构"防渗方案,为整个工程打开新局面。,
黎明时分,戈壁滩上的风沙依旧肆虐,陈启明已经带着技术组来到施工现场。"黏土铺设的厚度必须精确到厘米,"陈启明用木棍在地上划出清晰的标记,"这是整个防渗结构的基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工人们围成一圈,不时提出问题。
"陈教授,厚度偏差会有什么具体影响?"一个年轻工人高声问道。
陈启明抹去额头的沙尘,耐心解答:"过厚会增加成本,影响结构稳定性;过薄则防渗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的努力就白费了。"
讲解结束后,陈启明二话不说套上防水服,纵身跃入渠底。刺骨的渠水浸透了他的裤腿,他却浑然不觉,弯下腰亲自示范卵石砌筑。"注意看,卵石要这样斜向排列,相互咬合。"他的动作娴熟精准,卵石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
工人们看得目瞪口呆。这位戴着"右派"帽子的专家,竟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亲力亲为。大刘忍不住喊道:"陈教授都这么拼,咱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与此同时,王力正在为物资调配奔波。他每天都要与胜利三场的赵强通电话:"赵场长,今天的卵石开采进度如何?运输车队安排妥当了吗?"
"王副指挥放心,一切按计划进行。"赵强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为确保运输安全高效,王力带着车队负责人和当地向导反复研究路线。他指着地图说:"这片盐碱地容易陷车,这个陡坡对重载车辆太危险,都需要绕行。"经过周密测算,他们在山谷中开辟了一条新路线,提前清理路面,设置醒目路标。
在三人默契配合下,工程进展神速。改造后的渠段防渗效果显著,水资源损失大幅降低。工人们的干劲越来越足,常常天不亮就开工,直到夜幕降临才收工。
工程汇报会上,孙专员看着进度报表,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同志们辛苦了。陈教授的方案成效显著,工程进度超出预期。这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陈启明连忙起身:"孙专员过奖了。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的信任让我深受感动。我会继续竭尽所能。"
张志成表态:"我们会严把质量关,科学安排进度。"王力接着说:"物资保障方面请放心,我会确保供应及时充足。"
会后,陈启明立即赶往施工现场检查。大刘见到他,热情地迎上来:"陈教授,跟着您我学到了真本事!"
陈启明拍拍他的肩膀:"是我们共同的努力。你们施工时的认真负责,才是成功的关键。"
大刘挠挠头,诚恳地说:"之前对您有误会,现在才知道您是真专家。以后您指哪儿,我打哪儿!"
夜幕沉沉地笼罩着营地,马灯在风沙中摇曳,昏黄的灯光给戈壁滩平添几分暖意。张志成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营地帐篷,裤腿上还沾着未干的泥浆。
一掀门帘,就见林悦正伏在简易木桌前整理文件,煤油灯将她的侧影投在帐篷布上。张志成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轻声道:"林悦同志,这么晚还在工作?要注意劳逸结合啊。"
林悦闻声抬头,利落地将鬓角的碎发别到耳后:"张副指挥回来了。我把今天的伤员情况和物资消耗统计好,明天调度会上用得着。"她说着从暖水瓶里倒出半缸热水,"喝口热水暖暖,戈壁滩上夜里寒气重。"
张志成双手接过搪瓷缸,两人的指尖在缸沿轻轻一碰,又都迅速缩回。他连忙说起工作:"今天陈教授带着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进度比计划快了整整两成。"
"这可真是大好事!"林悦眼睛一亮,"陈教授的方案确实管用。不过也多亏了你这个指挥得当,把大伙儿的劲头都调动起来了。"
"都是同志们觉悟高。"张志成摆摆手,忽然注意到林悦手背上几道细小的伤口,"你这手..."
林悦下意识把手往袖子里缩了缩:"给伤员换药时不小心划的,不碍事。"
正说着,外头传来喧哗声。两人赶出去一看,大刘领着十几个工人正围在一起。见张志成出来,大刘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报告张副指挥!大伙儿商量着明天提前两小时上工,把三号渠段的活计往前赶一赶!"
张志成心头一热,环视着这些朴实的脸庞:"同志们有这份干劲很好,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林悦同志,你看医疗保障方面..."
林悦立即接话:"我这就安排值班卫生员跟班作业,再准备些预防风寒的汤药。"
很快,工人们围着马灯席地而坐,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林悦掏出工作手册认真记录,不时提醒:"王师傅,你们组前天有两个同志扭了腰,明天别让他们搬重物。"张志成看在眼里,不禁暗赞这姑娘工作细致。
散会时已是深夜。张志成坚持要送林悦回医务帐篷。戈壁的夜风凛冽,他犹豫再三,终于解下自己的军大衣:"林悦同志,披上吧,别着凉。"
"这怎么行!"林悦连连摆手,"你明天还要起早..."
"我也是老兵了,冻惯了。"张志成不由分说把大衣披在她肩上,手指不经意触到她肩头的补丁,心里一揪。
两人默默走着,胶鞋踩在沙砾上沙沙作响。林悦忽然轻声说:"志成,有空给我说说你以前当八路打仗的事儿呗?!"
"都是过去的事了。"张志成望着远处的星火,"现在建设新中国,一样是为人民服务。"
"你们这些老同志..."林悦的声音带着崇敬,"总是把吃苦当成光荣。"
张志成停下脚步,认真地说:"你能从上海那十里洋场主动申请来西北支援建设,这份精神就值得学习。"
月光下,两人相视一笑。远处传来换岗的哨声,张志成挺直腰板:"时候不早了,明天还要战斗。林悦同志早些休息。"
"张副指挥也是。"林悦攥紧肩上的大衣,忽然立正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第二天天还没亮,营地的起床哨就划破了戈壁滩的寂静。张志成已经穿戴整齐,正在帐篷外检查今天的施工计划。晨露打湿了他的解放鞋,但他浑然不觉。
"报告张副指挥!"大刘带着十几个工人列队站好,"三组全体同志准备完毕,请求提前上工!"
张志成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这些朴实的脸庞:"同志们精神可嘉!但要注意安全第一。林医生已经准备好了防暑药品,各组组长记得领取。"
工地上,陈启明早已带着技术组在测量数据。他单膝跪在渠边,手里的水平仪稳稳当当。"这里再下降五公分,"他对记录员说,"黏土层的密实度必须达标。"
"陈教授,您早饭还没吃呢!"炊事班长老王端着个搪瓷碗跑来,"给您留了两个窝头,趁热乎。"
陈启明刚要推辞,老王已经把碗塞进他手里:"您可是咱们工程的技术骨干,饿坏了身子可不行!"
中午休息时,林悦带着卫生员挨个检查职工们的双手,"小李,你这伤口得处理,感染了就麻烦了。"
"林大夫,这点小伤不碍事,"小伙子憨厚地笑着,"俺在老家种地时经常这样。"
"那也不行,"林悦麻利地涂上红药水,"建设祖国也要有好身体。"她抬头看见张志成走过来,脸上不自觉地泛起红晕。
张志成递过一个军用水壶:"林悦同志,你也该休息了。这大太阳底下,当心中暑。"
"我没事,"林悦接过水壶,指尖不小心碰到张志成的手,赶紧缩回来,"倒是你,嗓子都哑了还到处指挥。"
下午的施工热火朝天。突然,一个工人慌慌张张跑来:"报告!三号渠段出现渗水!"
陈启明立刻放下图纸,跟着张志成赶往现场。他蹲下身,手指探入渗水处仔细检查:"是黏土层夯实不够。"他转向张志成,"必须返工,否则会影响整体防渗效果。"
张志成毫不犹豫:"听陈教授的!二组、三组立即支援,务必在天黑前完成返工!"
夜幕降临时,问题渠段终于修复完毕。张志成召集干部们开会:"今天的事给我们敲了警钟,质量检查必须更加严格。"
陈启明补充道:"我建议每个施工环节都要有专人验收,建立责任制度。"
"我赞成,"王力举手,"物资调配方面我也会加强把关。"
林悦翻开笔记本:"医疗组准备增加巡诊频次,确保同志们身体健康。"
会议结束后,张志成叫住陈启明:"陈教授,今天多亏您及时发现隐患。"
陈启明摆摆手:"这是我应该做的。说真的,张副指挥,看到工人们这样拼命干活,我这个'老右派'..."
"陈教授!"张志成严肃地打断他,"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面前,我们都是同志。您用实际表现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陈启明眼眶有些发红,重重地点了点头。
夜深了,张志成在煤油灯下写工作日志。帐篷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志成,还没休息?"是林悦的声音。
"进来吧,"张志成连忙起身,"这么晚有事?"
林悦端着一碗姜汤:"看你今天在工地上咳嗽,煮了点姜汤。"她放下碗就要走。
"等等,"张志成叫住她,"外面风大,我送你回去。"
"不用了,你还有工作..."
"工作永远做不完,"张志成披上外套,"走吧。"
两人并肩走在戈壁滩上,满天繁星如同撒落的珍珠。林悦忽然说:"志成,你看那边,是北斗七星。"
张志成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是啊,当年我们打游击时,就靠它认方向。"
"给我讲讲那时候的事吧。"林悦再次轻声请求。
张志成沉默片刻:"1943年冬天,我们连在雪地里埋伏了三天三夜..."
夜风裹挟着细沙,吹拂着两人的衣角。林悦听得入神,不知不觉间,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当张志成讲到战友牺牲时,林悦悄悄抹了抹眼角。
"所以啊,"张志成望着远方,"现在能和平建设祖国,是多么幸福的事。"
林悦轻轻点头,两人在星光下又站了一会儿,才各自回到帐篷休息。
第二天清晨,工地如常开工。陈启明带着技术组在渠道上忙碌,张志成则和王力一起检查物资储备。中午时分,工人们三三两两蹲在阴凉处吃饭,忽然有人指着远处喊:"看!有车来了!"
张志成放下碗筷,眯起眼睛望去。只见一辆吉普车卷着沙尘向营地驶来,车身上"农一师工程大队"的字样隐约可见。
"是郑指导员的车!"王力认了出来,连忙起身相迎。
吉普车在营地中央停下,一个身材敦实的中年军人跳下车,手里提着鼓鼓囊囊的帆布包。他摘下军帽扇了扇风,露出标志性的爽朗笑容:"同志们好啊!"
"郑指导员!"张志成快步上前握手,"您怎么突然来了?"
"怎么,突击检查不欢迎啊?"郑指导员打趣道,又转向围过来的工人们,"大家辛苦了!我给大家带好东西来了!"
工人们好奇地围拢过来。郑指导员从车里抱出一个大纸箱:"小心点,这可是宝贝!"
张志成接过箱子,沉甸甸的:"这是什么?"
"最新几期的《新疆生产战线报》,还有——"郑指导员神秘地眨眨眼,"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众人簇拥着郑指导员来到指挥部帐篷。他小心翼翼地从帆布包里取出几份报纸,递给张志成:"看看,你们塔河营地出名了!"
张志成展开报纸,头版赫然印着《戈壁滩上的水利先锋——记塔河水利工程大队先进事迹》的大标题。他快速浏览着,突然惊讶地说:"这不是苏团长的文章吗?"
林悦凑过来看:"真的是苏秀华同志写的!"她的手指轻轻划过报纸上的照片,"这张是我们施工的场景!还有医疗队的帐篷!"
郑指导员笑着说:"连续两期都有你们的报道,听说兵团领导看了都非常高兴!林师长特意嘱咐我,要当面向你们传达他的表扬。"
张志成仔细读着报道,脸上渐渐泛起红晕:"苏团长写得太过誉了,我们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哎,实事求是嘛!"郑指导员拍拍他的肩膀,"你们这儿的成绩有目共睹。对了,陈教授呢?"
正说着,帐篷外传来脚步声。陈启明掀开门帘,额头上还带着汗珠:"听说郑指导员来了?"
"陈教授!"郑指导员热情地握住他的手,"快来看看这篇报道。"他指着报纸上的一段,"上次张志成用电台给师部汇报了这里的最新技术突破后,专门写了'黏土-卵石复合结构'技术创新呢!"
陈启明接过报纸,双手微微发抖。他推了推眼镜,凑近仔细阅读。片刻后,他抬起头,眼中闪着泪光:"这...这真是..."
张志成注意到这位平时严谨克制的教授嘴唇在轻轻颤抖,连忙说:"陈教授的技术确实为工程解决了大问题。"
郑指导员点点头:"师部已经决定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全兵团的水利建设中。陈教授,您这是为边疆建设立了大功啊!"
陈启明摘下眼镜,用手背擦了擦眼角:"都是集体的功劳...都是集体的功劳..."
帐篷里的气氛一时有些凝重。郑指导员突然拍了拍手:"对了!我听说你们很期待文工团再来演出?"
林悦眼睛一亮:"文工团要来吗?"
郑指导员摇摇头:"暂时没有计划。苏团长他们已经回北疆巡演了,近两个月都不会有空。"
众人脸上都露出失望的神色。大刘忍不住叹气:"唉,还想着能再听苏团长唱《南泥湾》呢..."
郑指导员神秘地笑了笑:"不过嘛,我带了样新家伙,精彩程度可不输文工团!"说着,他转身打开那个大纸箱,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金属物件。
"这是...电影放映机?"张志成惊讶地问。
"没错!"郑指导员得意地说,"师部刚配发的,我特意申请第一个送到你们这儿来。"他又从箱子里取出几个圆铁盒,"看,还带了《沙漠里的战斗》的胶片,讲的就是咱们兵团开荒的故事!今晚就给大家放!"
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瞬间传遍了整个营地。工人们饭也不吃了,纷纷围过来看稀奇。
"真的能看电影了?"
"《沙漠里的战斗》听说可好看了!"
"俺长这么大还没看过电影呢..."
孙专员见状,立即组织起来:"王力,带几个人去清出一块空地,准备幕布和电源。小张安排好今晚的值班人员..!"
众人立刻分头行动起来,营地顿时热闹非凡。有人搬来木板搭简易座位,有人帮着拉电线,几个年轻工人甚至自告奋勇要学习操作放映机。
郑指导员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对张志成说:"你们这儿士气真高啊。"
张志成望着忙碌的工人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家太需要精神食粮了。在这戈壁滩上,除了干活就是睡觉,文化生活太匮乏了。"
下午的施工比往常结束得早。太阳刚偏西,工人们就迫不及待地聚集在空地上,眼睛都盯着那块挂在两棵树之间的白布。个子矮的被安排在最前排,兴奋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郑指导员站在放映机旁,高声说道:"同志们,今晚我们观看《沙漠里的战斗》,这是反映我们兵团战士战天斗地的优秀影片。在电影开始前,让我们先学习下最新一期的《新疆生产战线报》。"
他展开报纸,大声朗读了苏秀华写的报道。当读到"塔河水利工程大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施工奇迹"时,工人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下面,请孙指挥讲几句。"郑指导员把位置让给孙专员。
"同志们,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大家用汗水换来的。今晚,就让我们暂时放下铁锹,好好享受这场电影。明天,继续战斗!"
随着放映机咔嗒启动,一束光柱投射在幕布上。音乐响起,工人们立刻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盯着画面。当银幕上出现兵团战士在沙漠中开荒的场景时,有人小声说:"这不就跟咱们一样嘛..."
电影讲述了一支水利工程队在沙漠中寻找水源、建设绿洲的故事。当看到主人公冒着生命危险抢修水闸时,不少工人抹起了眼泪……当看到战士们最终引来清泉、沙漠变绿洲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林悦悄悄看了眼身边的张志成。银幕的光影在他脸上变幻,那双总是严肃的眼睛此刻闪烁着孩子般的喜悦。她忍不住轻声问:"喜欢吗?"
张志成点点头,压低声音说:"比我们当年在部队看的苏联电影还精彩。"顿了顿,他又说,"要是放映机能一直留在咱们营地就好了!"
电影结束后,天已经完全黑了。工人们仍沉浸在兴奋中,三三两两地讨论着剧情。大刘带着几个小伙子跑到郑指导员跟前:"指导员,这机器能常来咱们这儿吗?"
郑指导员哈哈大笑:"放心,以后每个月都会来放一次。下次我带《上甘岭》或者《红色娘子军》来!"
夜深了,营地渐渐安静下来。张志成和郑指导员最后检查了一遍放映设备。
"小张,"郑指导员突然正色道,"兵团决定把你们塔河营地作为典型来宣传。下个月可能要开现场会,你得准备准备。"
张志成愣了一下:"这么突然?"
"不突然。"郑指导员拍拍他的肩膀,"你们用实际成绩证明了自己。特别是..."他压低声音,"对陈教授这样的知识分子,以及劳改犯的团结使用,上面很重视这个意义。"
张志成会意地点点头:"我明白了。"
送走郑指导员后,张志成独自站在营地中央。夜风拂过他的面庞,带来远处胡杨林的沙沙声。他抬头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涌起一股豪情。转身时,他发现陈启明还坐在放映场地边,手里捧着那份报纸。
"陈教授,还没休息?"张志成走过去问道。
陈启明抬起头,月光下他的眼睛格外明亮:"张副指挥,我...我真没想到..."
张志成在他身边坐下:"没想到什么?"
"没想到我这个'右派',还能上报纸受表扬..."陈启明的声音有些哽咽,"更没想到,大家真的把我当同志..."
"你本来就是我们的同志。"张志成坚定地说,"党和人民需要你的知识和技术。"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陈启明突然说:"我有个新想法,关于总干渠修好后,后续引水渠的。"
张志成眼睛一亮:"说说看!"
就这样,在戈壁滩的星空下,两个身影靠在一起,一个滔滔不绝地讲解,一个专注地倾听。远处,新一天的曙光正在地平线上酝酿。
第二天清晨,工地上格外热闹。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热烈讨论着昨晚的电影,有几个年轻人还模仿着电影里的台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陈教授!"大刘兴冲冲地跑过来,"您说咱们这工程,是不是就跟电影里演的一样?等修好了,这戈壁滩也能变绿洲吧?"
陈启明擦了擦额头的汗,难得地露出笑容:"只要科学施工,一定能做到。你看那边——"他指向远处刚修好的渠段,"已经能看到效果了。"
中午休息时,孙专员召集干部们开了个短会。
"同志们,"他环视众人,"昨晚郑指导员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兵团决定把我们塔河工程作为全兵团的典型,下个月要在这里召开现场会。"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声议论。王力挠了挠头:"这可咋整?咱们这儿条件这么简陋..."
"简陋怎么了?"孙专员拍案而起,"正是因为我们在这艰苦环境下创造了成绩,才值得推广!"
孙专员的话掷地有声,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他目光灼灼地扫视着每一个人:“这次现场会,不仅是对我们工程成果的检验,更是向全兵团展示我们精神风貌的窗口。张副指挥,你来说说具体安排。”
张志成站起身,走到挂在帐篷壁上的工程地图前,手指沿着干渠的路线划过:"现场会定在下个月十五号,我们还有二十天准备时间。"他转向众人,目光坚定,"主要展示三个重点:技术创新、施工管理和职工精神面貌。"
王力立即翻开笔记本:"物资保障方面,需要提前准备展示用的卵石样本、黏土配比说明,还要搭建一个简易展台。"
"展台可以用工地现有的木板搭建,"张志成点头,"但一定要打磨光滑,不能有毛刺。林悦同志,医疗组准备些常用药品展示,再整理一份工地常见伤病防治手册。"
林悦迅速记录着:"我还可以组织几个工人演示急救方法,比如中暑处理和伤口包扎。"
陈启明推了推眼镜:"技术展示部分,我建议制作一个剖面模型,直观展示'黏土-卵石复合结构'的施工原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发颤,"如果能找到透明材料,甚至可以做一个渗水演示装置..."
"这个主意好!"张志成眼前一亮,"王力,你联系师部后勤,看能否调些有机玻璃来。"
大刘突然举手:"报告!俺们工人能表演个啥?"
孙专员笑了:"你们就是最好的展示!现场会当天,所有工序照常进行,让参观团看到真实的施工场景。"
会议结束后,整个营地立即行动起来。张志成将全体职工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准备工作。他自己则带着陈启明和王力,开始详细规划现场会的参观路线。
"参观团从指挥部开始,"张志成用木棍在沙地上画出简易地图,"先看技术展示区,然后沿着这条路线视察施工现场,最后在职工生活区结束。"
王力挠了挠头:"生活区太简陋了,要不要临时搭建几个像样的帐篷?"
"不必。"张志成摇头,"真实最重要。不过卫生一定要搞好,尤其是食堂和医务室。"
与此同时,林悦正带着几个卫生员在医务帐篷里忙碌。她们将药品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擦拭医疗器械,还特意用红纸剪了几个"十"字贴在帐篷外。
"林大夫,"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年轻姑娘好奇地问,"兵团首长真的会来咱们这儿吗?"
林悦微笑着点头:"当然。听说不光兵团领导,可能还有自治区和水利部的专家呢。"
"哎呀!"她突然紧张起来,"那俺得把内务收拾整齐点,可不能让城里人笑话!"
这样的对话在营地各处都能听到。工人们既兴奋又紧张,干活时比平时更加卖力。大刘甚至组织了一个"突击队",专门负责清理工地上的碎石和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