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何成伟的心痛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青年报编辑部成了欢乐的海洋,他们完全有理由高兴。
因为《甜蜜蜜》连载这天,根据不完全统计,《燕京青年报》卖出一百五十万份左右,超过之前百万份记录近五十万份。
其实,这远不是青年报销量的极限。
燕京及其周边的各地邮局和报刊点有着强烈的订购意愿,按照他们的说法,还有太多没有读过《甜蜜蜜》的读者想要一睹其精彩内容。
要是放开了卖,两百万份也不是不可能。
“奈何……”
主编傅林叹了口气。
终究是让一些思想保守的老同志们笑到了最后,他们的举报信有了效果,报社的上级主管单位领导亲自给社长打电话,他们只能见好就收。
一下子少卖五十万份,这可就是大几万块钱的收入啊!
傅林心痛到无法呼吸,也恨透了那些张口闭口“资本主义侵蚀”的老家伙们的嘴脸。
还好,上头没有昏头听信那些老家伙们的谣言,直接将《甜蜜蜜》的连载停掉,否则的话,他可能真的会和那些老家伙们拼命。
无他,胡为民的《甜蜜蜜》为青年报带来的利益是空前的。
不说帮助青年报辐射到原本的势力之外,就说多出来的这几十万销量,就代表着每天多几万块的收入。
这可是七十年代末,好些垄断型国企的每日盈利都不一定有青年报多。
目前,以《甜蜜蜜》的字数还能在青年报上连载近一个多月时间。只要之后这部小说能保持住现在的热度,青年报就能真正跨过百万份日销量报纸的门槛,成为燕京地区报纸销量前几的报社。
到时候他这个报社主编的位置说不定还能再动一动。
“还是要和胡为民这样的大作家搞好关系啊!”傅林心道。
青年报的小说连载板块又不是第一天面世,之前连载的小说没有掀起任何水花,其实已经能说明问题。
只是具体该怎么做,他还没有想好。
……
之后几天,《燕京青年报》维持住了火爆的销量,销量更是一日高过一日。
《甜蜜蜜》的剧情随着李翘随父亲飞到燕京,机缘巧合下认识男主角黎小军,并且让他当导游后,也来到一个小高潮。
两个年轻人,乃至两国文化的碰撞,也是笑料百出。
李翘游览故宫时发出的惊叹,让燕京城读者自豪感倍增。
李翘喝豆汁时没忍住,喷了黎小军一脸,也让燕京本地老少爷们笑得肚子疼。
李翘登上长城,对秦汉两朝的心驰神往,也让读者们感慨曾经华夏的灿烂文化。
两人之间的小互动,偶尔手指的误碰和肢体接触带来的脸红,更是让读者们露出姨母笑。
总之,之后几天的连载不仅承接住了一开始的热度,甚至因为内容的轻松加小甜蜜,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为之疯狂。
不少燕京居民每天早晨的习惯都因为《甜蜜蜜》的连载改变。
现在他们早起喝豆浆/豆汁,吃油条,看青年报。
他们每天上班,上学的话题也变成了李翘和黎小军,顺带还会提一嘴小说的作者胡为民。
热度的增加又进一步增强报纸的销量。
一路向上的销量曲线,让傅林乐的合不拢嘴。
更让他开心的是,那些保守派老同志终于找不到攻击《甜蜜蜜》的点,这让青年报上下轻松了许多。
……
也就在胡为民的名字和《甜蜜蜜》响彻燕京及其周边时,沪上《故事会》杂志编辑何成伟终于带着任务来到燕京城。
一下火车,他就熟门熟路坐上公交车。
开始时,何成伟的脑袋里都是关于怎么和胡为民约稿。
胡为民提交的几篇短篇小说质量非常高,编辑部内部评价也非常好。
当编辑部内部得知胡为民只是燕大的门卫时,甚至起过帮他进行工作调动的想法。
把胡为民调到《故事会》杂志社,以后他们杂志就不用担心缺少稿子了。
当然,这只是一些人的妄想而已。
何成伟这次,也是带着诚意来的。
临行前,社长和主编一再吩咐,只要胡为民愿意为《故事会》供稿,稿酬肯定是按照最高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福利。
比如每年会安排一到两次作家交流会,地点都会选在国内的知名景点,到时候胡为民的吃住行全部免费。
还会邀请他出席作家座谈会,只要他来,就会有一笔不菲的报酬。
总之,只要胡为民愿意和《故事会》继续合作,杂志社这边会把他安排得明明白白,让他明白《故事会》的好,不要被其他妖艳的贱货吸引。
正想着,旁边几个年轻人的谈话吸引了何成伟的注意。
“你说,李翘和黎小军会在一起吗?”
“难,李翘是资本家大小姐,人家美利坚人,住豪宅,坐豪车,家里还有佣人,更是名牌大学毕业,未来的人生有无数中可能。可是黎小军有什么呢?他和我们一样,就是这个时代最普通的燕京青年,普通工人,这样的人对李翘有什么吸引力?”
“唉?你俩说的是《甜蜜蜜》吧,小说我也看了,但我有不同看法。我觉得李翘肯定是喜欢黎小军的。你们想李翘在美利坚能见到什么优秀华裔?不是她家的雇工,就是唐人街的混子。可黎小军不一样!”
“他怎么不一样?”
“黎小军可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哈哈哈。”
车内众人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一时之间,车厢内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车内大部分都笑得很开心,除了何成伟。
何成伟听得一头雾水,什么黎小军,什么李翘,什么《甜蜜蜜》,是电影还是小说,他怎么没听说过?
带着疑惑,他问了身旁一位笑得开心的青年,“同志,你们刚才聊的是什么?”
青年看了他一眼,笑道:“哥们儿,你是刚来燕京吧?”
“你怎么知道?”何成伟问。
青年解释道:“太简单了,最近《甜蜜蜜》太火了,只要是燕京人,或者是周边人,上到八十岁老太太,下到六岁小朋友,没人不知道《甜蜜蜜》。”
“它是小说还是电影?”
“当然是小说了,一直在《燕京青年报》上连载,已经有些日子了。”
何成伟不解道:“在报纸上连载?每天最多刊载一千多字吧,这样也看不爽快,对读者有那么大吸引力吗?”
“吸引力可太大了,我是从第一天连载就开始看的,现在每天不看心里都想得荒。不只是我,其他人都一样。”青年自豪道。
何成伟看向周边的乘客,得到了他们肯定的答案。
“听说就靠连载这部小说,青年报的销量都干到一百七八十万份了。”
“我听说快两百万份了。”
“啧,这销量都快超过国家级报刊了。”
“谁说不是,《人民日报》销量也就比它多一倍吧。”
“总之青年报是发了。”
“可不是,完全是一个人养活了一份报纸。”
听到他们随口曝出的数字,何成伟羡慕的眼睛都快红了。
要是《故事会》有这销量,岂不是有望比肩《收获》《十月》?
也许,该拜访一下《甜蜜蜜》的作者,要是能征求他的同意,安排《甜蜜蜜》在《故事会》上连载……
何成伟觉得这个时代群众的审美还是趋同的,没理由燕京地区的读者喜欢,沪上的读者就讨厌吧?
哪怕《甜蜜蜜》能为《故事会》提升十几二十万读者,都是巨大的成功。
更何况和这位作家取得联系,也是为杂志寻找到一位新的供稿人。
说不定,又是一位像胡为民那样的金大腿呢!
何成伟前排的乘客转头问道:“哥们,我这正好有刚看完的青年报,你要不要看一看?”
“那感情好,谢了同志。”
何成伟接过报纸,在旁人的指点下,翻到了小说连载版面。
然后,他的眼睛又又又瞪地滚圆。
“胡为民,胡老师?《甜蜜蜜》的作者竟然是他?”
胡为民竟然能写爱情小说,不仅如此,他的小说还引得燕京读者好评不断,更是将燕京本地报纸带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部小说本来应该发表在《故事会》的!”
何成伟心里那个痛啊!
要不是为了忙胡为民的小说排期和下一期杂志的排版,他本来应该早几天来燕京的。
以他和胡为民首先合作的关系,胡为民没有理由不将这么精彩的作品交给一家报社连载,而不是选择继续和《故事会》合作。
想到杂志社因此少了每期几十万销量,何成伟就觉得心痛到无法呼吸。
唉,主编误我啊!
这一刻,何成伟竟然怨念丛生,对主编生起了不敬之心。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何成伟在那嘀嘀咕咕,车上的乘客只觉得他好笑。
“又是个看小说看傻了的……”
下车后,何成伟的背影在呼啸的北风下,竟然有些萧瑟。不过,他面容却无比坚毅。这次面见胡为民,他说什么也要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胡为民将《甜蜜蜜》交给他们《故事会》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