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80后视角的回忆录 > 第203章 清明节闲谈

第203章 清明节闲谈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80后视角的回忆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古代描述清明节上坟的场景,但今年清明节当天却不建议上坟是为什么呢?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也是24节气的第5个节气。清明到来说明暮春也已经到来了。清明三天假期无所事事,清明当天正日子不让洗头,很多禁忌不让做,今年也取消了往年的家族齐聚扫墓计划,女婿家庭不去扫墓,只让舅舅们去,只能心里缅怀了,吃了好几顿糍粑,说清明吃糍粑好,只不过家里吃的普通糍粑,不是传统的清明粑粑。

自古以来,清明前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新鲜的时令食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孕育出独特的\清明三宝\——荠菜、槐花、艾草,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身心。而这\三宝\背后,是先人们历经千年积累的饮食智慧与对季节更替的敏锐洞察。今年的清明只有小雨,而且停留时间很短暂。

“清明节气前后,正是自然界生机勃勃之时,此时食用新鲜的春季野菜,不仅能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能顺应节气变化,调理人体内外平衡。古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清明前后采摘的荠菜、槐花、艾草等野生植物,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独特的食用价值,因此被尊为\清明三宝”。

\清明三宝\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荠薜苹\的记载,表明早在先秦时期,荠菜已成为人们春季采食的重要野菜。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野菜的食用方法,明清时期《随园食单》更有对清明时节野菜的详细描述和烹饪技巧。

这些古籍文献见证了\清明三宝\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记录了先人们对季节食材的智慧选择。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时令美食,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清明节吃艾糍的习俗主要源于纪念先人和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艾糍,也叫艾粄或青团,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的供品,象征着团圆和纪念先人?。在客家地区,艾糍不仅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还象征着团圆和对先人的思念?。

此外,艾糍还有一定的健康功效。艾草具有“辟邪”的作用,被认为是阳性之物,可以调和阴阳,通经活络,祛除阴寒?。艾草本身也是一种草药,具有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去热嗽等功效?。在清明时节食用艾糍,不仅可以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帮助祛除体内的湿气,消除不适?。

艾糍,又名艾粄或青团,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的供品,象征着团圆和纪念先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糍逐渐演变为粤北客家人清明节的传统美食。在清明节期间,客家人会采摘鲜嫩的艾叶,将其与蒸熟的粳米或糯米混合,舂成米膏,然后包入用花生和芝麻做的麻糖馅,团成一个个绿色的小粑粑,放入锅中蒸熟。这样,一道美味的艾糍就完成了。?

清明节吃艾糍的传统在龙门地区也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据民间流传,清明时节做艾糍是客家人祭奠先人的一种方式。吃艾糍可以防风防雨,寓意在田间劳作不怕风吹雨淋。因此,清明艾糍制作技艺和吃艾糍的传统在客家人地区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粑的由来与明朝建文皇帝有关。相传建文皇帝在“靖难之变”后流亡至贵州,在长顺县白云山削发为僧。当地老百姓得知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和六月十九上山朝佛时,都会带上自制的食饼作为祭品。建文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并因其主要原料是清明菜,遂命名为“清明粑”。?

清明粑的寓意深厚,不仅是清明节和祭祀祖宗的必备食品,还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制作过程讲究,通常使用清明菜、糯米粉和米粉等原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清明粑的口感嫩滑、香甜,具有淡淡的青草香味,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清明粑在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等地广泛流传,成为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其制作历史已有百年,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饼形状,馅心多样,如火腿、豆沙、玫瑰等。如今,清明粑的品种和口味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清明节,兼具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双重身份的日子,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扫墓不只是仪式,更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家族情感的传承,代代口口相传,等经历多了,自然就明白了。就像上坟烧纸的烟火,为什么总爱往人的脸上扑吗?那是:故人轻拂亲人眉,为尔消去半生灾。

烧纸不是迷信,烧的是思念,是亏欠,是未报的恩,是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五六十岁的人最爱扫墓,外公七十岁左右身体还好的时候,还坐大巴回村里扫墓,相隔百里的路程,还要过河,村里就剩几个大河堤,其它地方都成了废墟,听父母说村里还有老人几十年不搬出来,过着没水没电的二十多年生活,还开垦了不少土地。反正几十年来,米云扫墓的次数有限,有太多的无奈和局限,米云出生就在湖南,生在湖南长在湖南,很少去湖北老家,去湖北爷爷奶奶坟墓的次数不到十次,心里还是会有点忧伤的。

今年清明不一般,老人说“60年不遇”,网络平台上的言论很多,也不知道真假,随便听听就好,反正米云是不信哪些规矩的,有说3人不上坟、3人必上坟,指哪些人?今年清明节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清明节,这个特殊有几个层面,老人说这是“60年不遇”的清明节,这天在民间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和禁忌,清明节扫墓、上坟祭祖是传统习俗,但这个习俗也是很有讲究。米云母亲这边的家族就取消了今年的祭扫活动,只让几个舅舅家参与,往年都是全部有参与,统一参加,米云去年就有参与过,还亲自参与培坟,劳作了大半天。

今年清明的特殊性,在于\双春闰月\与\晚清明\的时空叠合。农历甲辰年因闰二月设置,形成\岁首立春、岁尾再春\的双春奇观。清明推迟至农历二月廿六交节,这种\闰月晚清明\的天象组合,需月亮绕地1170圈(约60年)方能重现,正应六十甲子之数。所以说今年的清明节是60年不遇的,这也是客观事实。

今年的清明节不一般,因为今年不但是双春年,而且还闰农历的六月,所以又流传着清明节不上坟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清明节就是表达哀悼之情,思念之情,回忆祖先,追根溯源,不忘根,不忘本。清明当天早餐吃油煎糍粑,晚餐也是如此。

“七”作为老百姓而言是一个忌讳的数字,一般是阴气较重的数据。比如说人去世了要上头七坟、二七坟、三七坟等,这是民间的习俗。所以今年清明节是三月初七,因此今年清明节不建议当天上坟。

如果说今天没有上坟,明天又是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七不能上坟,那么就可以选择在清明节之后上坟,因为我国流传着清明节上坟的说法是“前三后四”。也就是说清明节的前三天可以上坟,清明节的后4天也可以上坟,上坟不仅仅是在清明节,这几天是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上坟扫墓的,寄托哀悼之情,怀念之情。

在《淮南子》\春生夏长\的训诫中,孕期需避地气升腾,老者当存先天元气,幼儿宜守纯阳之体。三人不上坟也是出于此。

清明节孕妇不宜扫墓的习俗,蕴含双重生命智慧。传统视角中,墓园阴湿之气与孕妇需护养的胎元相冲。再加上扫墓山路跋涉、情绪波动及香烛烟尘皆可能影响母婴健康。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生命周期的敬畏——腹中新生命象征未来,扫墓追思连接过往,两者在时间轴上形成微妙平衡。古人以经验智慧构筑的生命保护机制,将阴阳时序观融入日常礼俗,展现对生命传承的珍视。

清明节70岁以上老人不宜扫墓,传统文化认为墓园属\至阴之地\,老者阳气渐衰需避阴气侵扰;还有一点是考虑到山路崎岖、祭扫劳顿易引发健康风险。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此农耕文明对长者的特殊保护机制,\尊老不涉险\,体现对生命暮年的温柔守护。父母两边的兄弟姐妹们都是七八十岁左右,小的也有五十多岁了。

清明节襁褓婴儿不宜扫墓。民俗认为婴孩\囟门未合\,易受外界气场扰动;中医理论强调幼儿\稚阴稚阳\,需避寒湿阴气。扫墓常涉山路颠簸、烟尘刺激,不利婴儿健康。习俗本质是古人以经验智慧构筑的婴幼儿保护机制,将对生命初期的珍视融入岁时礼俗。

在诸多与清明节相关的习俗中,“上坟不能随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坟”这句俗语,有不少人对此都感兴趣。

清明节上坟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祖先的传统。在古代社会,祭祀是一项极为庄重且严肃的活动,尤其是对于帝王将相而言,祭祀天地祖先被视为国家大事,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范。

他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文化逐渐渗透到民间,普通百姓也开始在特定的日子里祭祖,清明节便是其中重要的祭祀时刻之一。

从节气的层面分析,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

在过去,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重中之重,因此人们希望通过祭祖的方式,祈求祖先保佑农耕生产顺利进行,获得丰收。

寒食节在清明节气前1 - 2日,最初寒食节就有祭扫坟墓的习俗。秦汉时期,祭扫坟墓的风气已经较为盛行,到了唐代,寒食节上坟扫墓在民间广泛流行。

由于清明与寒食节时间相近,寒食节的习俗逐渐与清明节融合,寒食节的上坟扫墓也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上坟不能随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坟”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理解,它指的是上坟祭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秩序,通常一代人(如孙子辈)一般不单独去祭祀三代以上的祖坟(如高祖辈)。

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家族有着严格的辈分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在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活动中也有所体现。家族祭祀往往由长辈带领晚辈进行,按照辈分依次进行祭祀仪式。

晚辈跳过父辈直接祭祀远祖的行为,可能被视为对家族规矩的破坏,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在传统的家族观念中,长辈是家族的核心和纽带,他们在家族事务中有着重要的决策权和话语权。通过遵循这种祭祀秩序,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得以稳固,家族的凝聚力也得到增强。

一般而言,人们对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这两代人的记忆相对清晰,然而,三代以上的祖先,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后人对他们的了解相对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迁徙、社会的变迁,可能导致坟地的位置难以确定,甚至只知道大概的位置,而不清楚具体是哪一座坟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祭祀错误,人们往往选择不去祭拜三代以上的坟。

一些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迁徙,原有的祖坟可能已经远离了现居地,加上缺乏详细的记录,后人很难准确找到高祖辈的坟墓,为了避免出现祭祀失误,便遵循“一代不祭三代坟”的习俗。

从祭祀活动的连续性角度来看,如果一代人不去祭祀祖先的坟墓,那么到了第三代,以后的祭祀活动可能会中断,祖先的坟墓也可能会被遗忘。

这里的“一代”和“三代”并非绝对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要强调清明节上坟扫墓的连续性。

严格遵循“一代不祭三代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可能会导致晚辈对三代以上祖先的了解逐渐缺失。在现代社会,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家族的历史和祖先的事迹,可以增强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因为“一代不祭三代坟”的限制,使得晚辈对家族历史的认知局限于较近的几代人,那么家族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厚性将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一些珍贵的家族记忆也可能会被永远埋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不祭三代坟”的说法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严格遵循。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交通的便利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前往祖坟所在地进行祭祀,即使是距离较远的祖坟,也不再是难以到达的地方。

在一些家族中,祭4代、祭5代甚至更久的祖先都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一些家族组织会定期举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邀请家族中的各个分支共同参与,无论辈分高低,都积极参与到祭祀远祖的活动中。

人们在祭祀活动中,既保留了传统的祭祀仪式和祭品,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在祭品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水果、糕点、酒水等,一些人还会根据时代的特点,选择鲜花、书籍、电子产品等作为祭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除了“一代不祭三代坟”的说法,清明节上坟还有许多其他讲究。在时间选择上,清明节期间上坟时间建议在上午进行,尤其是上午9点到11点之间。

这是因为清晨露水较重,道路可能不好走,而中午12 - 14点期间,传统观念认为正午时分阳气过盛,不适合上坟。

祭品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同的祭品有着不同的寓意,常见的祭品有水果、糕点、酒水等。水果可选择苹果、香蕉、橘子等,寓意平安吉祥;糕点多为传统的中式点心,如枣糕、绿豆糕等;此外,还可以准备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

在一些地区,还有清明节上坟时添土的习俗,称为“添坟”。添土一般从坟墓的左侧或右侧开始,用工具轻轻将新土添加到坟头上,寓意为祖先修缮房屋。添土时要注意不能将土撒在墓碑上,也不能破坏坟墓的整体形状。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讲,上坟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通过上坟来表达对先人的敬重与追思,这是刻在我们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每一次献上鲜花、摆上祭品,都是在向祖先致敬,告诉他们家族的血脉仍在延续。

在一些农村地区,家族长辈会带着晚辈一起上坟,一边除草培土,焚香点蜡烛,烧纸钱,米云母亲这边年年都会组织这些活动,参与度很高,家族各房齐聚,今年女婿家族取消扫墓。农村有俗语说“清明上坟不结伴,祭品再多也枉然”,意思是后代不结伴上坟,祖先可能不领情,这体现长辈希望子孙团结,实际上也是节省鞭炮、花圈、香烛和纸钱开支,亲友团也难得汇聚一堂。

上坟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当生活中遭遇挫折、迷茫时,很多人会选择去亲人的坟前倾诉。在那里,仿佛能获得一种力量,让自己有勇气继续前行。而不上坟的人,少了这样一个排解压力、寻求心理支撑的途径,只能独自面对内心的困境。

上坟与不上坟,差的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慰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对先人的敬重和思念,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坚守。

网上最近有清明刷屏视频,就是清明前夕,宁夏2300余名师生步行108里给烈士扫墓,凌晨5点开始出发,学校组织这项活动已经坚持了30年,当听到同学们一路上齐唱的歌曲声,网友们都感动坏了。

近日,宁夏的固原二中和宏文中学,组织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4月3日,凌晨5点钟,在学校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多名师生从学校出发,步行前往108里以外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长眠在那的391位烈士。

“我们要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108里的红色之旅,你们将要用心灵去告慰烈士们的灵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老师们走在旁边喊着喇叭,给同学们打气加油。

屏幕前的观众们不由自主的站起来,鼓起了掌。每当看到这样的视频,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不知道是不是老了,还是比小时候更爱祖国。

这是好校长,不怕担责,有些家长孩子在学校出点汗都大惊小怪。我相信校长平时肯定也很注意孩子的身体锻炼的,不然也不敢贸然走这么远。内地春游和秋游组织活动都少,主要是安全方面考虑,沿海城市还好,素质教育比较看重,春游、秋游都有经常组织。学业重要,孩子们的锻炼自理能力也重要。

清明祭扫先烈的活动,米云印象中只参与过一回,还是在大学时期,不记得是班上还是学院组织的,还是全校性的活动,大学之前的十三年教育基本上没有这个机会,都是应试教育为主,主要是考试和学习。小时候也随父母祭扫过先人,只不过次数有限。

历史书太薄,装不下英雄先烈他们的伟大,我们随手一翻,就是他们的一生, 历史书又太厚,我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叫英雄,今天的太平盛世是无数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 经过了多少国人的努力,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现在的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向英雄致敬!人生如梦,人生有太多遗憾和不舍,还是得向前看,好好生活,只有努力生活,传承下去,代代相传,才能不愧于先人,不说超越先人,起码要过的幸福,一日三餐四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望国泰民安,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起来,这几年老百姓的日子真苦,米云出去转了几里路,太过萧条,街道到处是闭门小店,饭店餐馆里不见食客,理发店无排队人,生活就是这样,无限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