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金戈丽人行:天命之魁 > 第四回《南山神俑,宝鼎守护第二章

第四回《南山神俑,宝鼎守护第二章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金戈丽人行:天命之魁!

第四回《南山神俑,宝鼎守护》第二节

第二节

红袖、绿袖去邀会真师徒四人,无意外得到答应之后,蹦跳着回来。

姜棠、宁梦遇见,问道:“小红小绿,做什么呢?”“什么把你俩高兴的?”

二袖回道:“替吉哥哥邀人呢。”“邀集最后一趟寻鼎之行的人选啊!”

姜棠问道:“都邀了些什么人?”

绿袖竖起四根手指道:“没什么人,就老美人、少美人、大美人、小美人四个!”

宁梦被逗笑了:“说的什么呀?哦,是说……”

姜棠接口道:“是欠揍了吧?对出家人不得尊重些?什么美人不美人的?”

绿袖道:“那就老师太、小师太、大师太三个已经是师太的师太,还有一个将来嫁不成人的话也要去做师太的小妹子,这样说如何?”

姜棠一捶绿袖的头顶:“都是欠揍了!”

绿袖捂头蹲下。红袖又惊又喜道:“四奶奶竟也颇有二奶奶当年之风呀!那就、那就……”说着把头也凑了过去。

“那就如你所愿了!”姜棠又是一拳把红袖也揍蹲下。

由于军情不急,又是最后一趟寻鼎之行,家里人都想去,结果所确定的一行人人选,先后纳入了:吉义、郝半通;红袖、绿袖;会真、圆真、红娇、香苞;姜棠、宁梦、薛雪琴;总共十一人之多。

吉义同意让姜棠、宁梦、薛雪琴也去,答应之后才发现人数已经很多,而且男人只有两个,女人倒有九个,岂不是阴盛阳衰?想要再加些男人,但郝半通已经算出宝鼎的大致所在,是在广州府宝安县境内。那是深入敌后的地方,一行人规模太大的话容易引人注意,搞不好会被敌军抓捕,所以人数不能太多,不能再加了。

上路之前,必须乔装改扮。一行人各自改扮。吉义最需要避免被人认出来,于是又拿优卿给的化妆液,把自己改扮得面目全非。圆真也就是陆遐,看到吉义又变成猪头大汉的样子,免不得又嘀咕了一句:“港督。”

改扮好之后,一行人出发,从梅州上溯梅江,来到循州所辖的长乐县。

来到这里,姜棠问吉义:“主公,福建道的首府福州不是又名长乐府么,怎么这里也有个县叫做长乐县?”

吉义很爽快便回答道:“你问我,我问谁?我又不是学究!”

众人一阵笑。姜棠又问郝半通。

郝半通也很爽快地回答:“小可只不过是个小算命的,也不是学究啊!”

众人又一阵笑。曾经周游天下、见多识广的会真师太笑道:“贫道也不是学究,不过既然正好知道,那就当仁不让一说。这个长乐县之得名,是因为境内有座五华山,是个胜地……”

姜棠忙道:“那就应该叫做五华县啊!叫什么长乐县?”

会真道:“莫急。听贫道说完。这里头有个典故。古时开创南越国的南越王,曾经是中原皇朝的南海郡龙川县令出身。当时的龙川县很大……”

绿袖忙道:“在下知道呀!在下也是颇有读书的有志之士!就让在下来帮师太说明吧!南海郡几乎相当于后世整个粤地,当时却只有四个县,你说那四个县能不大——啊!!”随着一声痛呼,被姜棠砸头顶心砸蹲下了。

会真笑一笑,接着说道:“如今的长乐县是当时龙川县一部分。那南越王曾经在这里做县令,很喜爱这里五华山的风景。后来中原皇朝改朝换代了,他也因时而起,成为岭南之主,搬到南海郡城也就是如今的广州去住了。但不时还回这五华山来休养,就在山上造了一座行宫,叫做长乐台。新的中原皇朝册封他做南越王,派使者来给他印绶,他就在长乐台上举行典礼,拜受册封。此事载入了史书。后世要在这里建县,就从史书所记载的长乐台事迹,命名这里为长乐县。”

众人听了,怀古之情悠然而生,慨叹一番。免不得也要称赞会真师太博闻广识。红袖忙道:“大家不要夸师太了。师太修行人,被夸多了骄傲起来不好呀——啊!!”姜棠又是一记顶心拳,把红袖砸蹲下了。

从长乐县西行到了龙川县,找到了东江的上游。东江是珠江三大主干之一,沿着东江而下便可到达珠江口。此行要去到的宝安县,就在珠江口东侧。

宝安县也是历史颇为悠久的一个县,在岭南开辟初期,甚至还曾经作为郡级行政区的中心所在。当时南海郡所管的地方太大了,就把珠江口以东直到粤闽交界处的大片地方,分设了一个新郡,叫做东官郡。东官郡下辖宝安、博罗、增城、中宿、龙川、揭阳六县。之后又从龙川县分设兴宁县,从博罗县分设海丰县、安怀县,把揭阳县一拆为四变成海阳县、潮阳县、海宁县、绥安县。这样,东官郡成为拥有十几个县的大郡,在岭南开发史上落下浓厚一笔。东官郡的倚郭县叫做宝安县,是因为境内有一座出产银矿的宝山,吉言说道:“得其宝者安。”遂命名为宝安。东官郡城兼为宝安县城。

后来几经皇朝更替,行政区划变迁,东官郡取消,宝安县回到南海郡辖下。

再后来,宝安县改名东莞县。盖因当地盛产莞草,而且东莞与东官近音之故。

再后来,东莞县的县城北迁到如今的莞城。原城池被荒废,成为一片古城废墟。

再后来,东莞县分出一个新县,又叫做宝安县,县城回到距离古城废墟不远处,这就是如今的宝安县城。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间沧桑,岁月悠远,有的名字在历史中湮没,有的名字又再重现。有的地方从繁盛变成废墟,也有的地方从荒芜变成繁盛。

一行人长途跋涉,来到宝安县南部一处罕有人迹的地方。

这一带穷山恶水,崎岖不平,在土地普遍很肥沃的珠江口一带,属于土地瘠薄的末等地方。加上所处偏僻,迄今人烟稀少。方圆几十里内,仅有一个叫做深圳的小村。

这是一个客家人建立的村子,没有什么历史可言,名字也没有什么特别。客家话称田野间水沟为圳,该村旁边有一条深水沟,因而得名深圳。如此这般,平凡无奇。

客家人一条重要的迁徙路线,是从中原来到江右地方的庐陵、赣州;进而翻越南岭,来到岭南地方的梅州、循州;进而沿东江而下,到达南海边。小村深圳位于这条迁徙路线的末端,可谓末端末等的微末之地。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