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 集胜利后的反思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宫阙弦音第二部!
大启朝的边境线上,硝烟终于渐渐散去,那曾经弥漫着战火与厮杀声的土地,此刻在夕阳的映照下,透出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得胜的军旗在风中烈烈作响,仿佛在骄傲地宣告着这场胜利,将士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从边疆一路传回到京城的朝堂之上。
朝堂里,大臣们各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他们相互庆贺着,夸赞着此次出征的将领,称赞着皇帝的英明决策。那一声声溢美之词,让本就宏伟的大殿显得更加热闹非凡,仿佛这场胜利足以抹去之前所有的担忧与不安。
然而,在这一片欢腾的氛围中,龙椅之上的皇帝却眉头紧锁,深邃的眼眸里没有丝毫胜利的轻松,反倒是透着凝重与沉思。坐在一旁的柳婉清,也是一脸的严肃,她微微低垂着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思绪早已飘远。
这场战争,虽说大启朝是胜利的一方,可其中的艰辛与波折,只有他们这身处高位、肩负着整个国家命运的两人最为清楚。回想起那一封封从前线加急送来的战报,每一次都是揪着他们的心,那些描述着敌军如何凶猛、边疆百姓如何受苦、我军又是怎样艰难抵抗的文字,仿佛还历历在目。
柳婉清率先打破了沉默,她轻声开口道:“陛下,此次虽胜,可臣妾心中着实难安。这一路走来,诸多波折,也让臣妾看到了咱们大启朝在边疆管理上的诸多疏漏啊。”皇帝微微点头,目光从下方欢呼的大臣们身上收回,看向柳婉清,声音低沉地回应着:“爱妃所言极是,朕也正为此事忧心。这边疆之地,本就是我朝的门户,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安危,可如今看来,以往的管理实在是太过松散了。”
皇帝站起身来,缓缓踱步,边走边说道:“就拿那情报传递来说,此次若不是婉儿姑娘在敌国卧底冒死传回消息,我军怕是要在战场上陷入更多的被动。可为何我们的情报网如此滞后,不能及时察觉敌国的动向?这说明边疆的眼线布置不够细密,传递消息的渠道也不够畅通啊。”
柳婉清听着皇帝的话,也跟着起身,走到皇帝身边,接着说道:“陛下,不止情报这一处,还有那边疆的守军部署,臣妾听闻,有些关键要塞的兵力竟是不足,若敌军此次集中兵力强攻,后果不堪设想。想必是平日里调配兵员之时,没有周全考虑到各处的重要性,导致了这样的隐患。”
皇帝重重地叹了口气,满脸懊恼:“都是朕的疏忽,以往总觉得边疆还算安稳,未曾料到那些小国竟会暗中勾结,妄图犯我大启。看来,是朕太过掉以轻心了。”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走到了大殿一侧的地图前。那地图上,大启朝的疆域辽阔,边疆地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着各个小国和部落的位置。皇帝伸出手指,沿着边境线缓缓划过,每一处山川河流仿佛都承载着这次战争的记忆。
“还有这外交方面,”皇帝皱着眉头说道,“以往我们与周边国家交往,多是些表面的功夫,对于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内部局势了解甚少。这次那小国敢公然挑衅,背后必然有其他势力的怂恿,可我们事先却毫无察觉,这外交的触角伸得太短了啊。”
柳婉清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忧虑:“陛下,臣妾觉得,咱们得派些有能力、懂谋略的官员常驻边疆,一方面加强对当地的管理,整顿守军,完善情报网;另一方面,也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及时知晓他们的动向,避免再出现这样突然被攻击的情况。”
皇帝听了柳婉清的建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思索片刻后说道:“爱妃说得有理,只是这人选需得慎重。那边疆之地,条件艰苦,派去的官员不仅要有能力,还得有足够的忠心和担当才行。”
当下,皇帝便下令让大臣们举荐合适的人选,朝堂上的气氛瞬间从刚刚的欢庆转为了严肃的讨论。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各自心中盘算着合适的官员。
不多时,吏部尚书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举荐礼部侍郎林大人,林大人为人正直,才学过人,且曾随使团出访过周边几国,对外交事宜颇为熟悉,若派他前往边疆,定能担此重任。”
紧接着,兵部尚书也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单有懂外交的还不够,还需有能整肃守军、加强边防的将才。镇西将军王将军,作战经验丰富,对边疆地形也甚是了解,可让他一同前往,协助林大人管理边疆军事。”
皇帝听着大臣们的举荐,微微点头,心中对这两人选也颇为认可。他看向柳婉清,柳婉清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于是,皇帝便下旨,任命林大人和王将军为边疆特使,负责整顿边疆事务,加强边防,并与周边国家展开积极的外交沟通。
圣旨下达后,皇帝和柳婉清并没有就此放松下来,他们深知,这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后续还有诸多事务需要操心。
柳婉清想到了边疆百姓在这场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她对皇帝说道:“陛下,此次战乱,边疆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废,咱们得想些法子帮助他们恢复生计啊。”
皇帝一脸认同:“爱妃说得是,百姓乃是国之根本,边疆百姓更是为守护国土做出了巨大牺牲。朕即刻下令,从国库拨出物资,送去粮食、种子、农具等,助他们重建家园,恢复农耕。同时,让太医署派遣一些医术精湛的大夫前往,为受伤的百姓治病疗伤。”
随着一道道旨意的下达,整个大启朝都开始为战后的边疆忙碌起来。
而皇帝和柳婉清则继续深入探讨着边疆管理的问题。他们意识到,以往边疆的官员任免过于随意,很多都是凭借着朝中关系或者资历就被派往边疆任职,却未必有真才实干。
“朕决定,日后边疆官员的选拔,要增加考核环节,不仅要考察他们的学识、政绩,还要看他们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以及对边疆风土人情的了解程度。”皇帝语气坚定地说道。
柳婉清附和道:“陛下英明,如此一来,才能确保派往边疆的官员都是能真正为当地做事的。还有啊,对于那些在边疆任职期间有突出贡献的官员,朝廷也应当给予重赏,激励更多的人为边疆效力。”
两人正说着,有太监来报,说是负责战后清点的官员求见,要向皇帝汇报此次战争的损失情况。皇帝脸色一沉,挥手让太监宣那官员进来。
那官员战战兢兢地走进大殿,跪地行礼后,便开始汇报:“陛下,此次战争,我军虽取得胜利,但损失也颇为惨重。将士伤亡人数达数千之众,粮草、兵器损耗巨大,还有边疆诸多城镇的城墙、防御工事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修复起来怕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啊。”
皇帝听着这些数字,心中一阵刺痛,他握紧了拳头,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愤怒:“这些损失,都是我大启朝的伤痛啊。朕一定要让这一切都尽快恢复过来,绝不能让边疆百姓再处于危险之中,也不能让牺牲的将士们白白流血。”
柳婉清赶忙上前安慰皇帝:“陛下,事已至此,咱们当下能做的就是尽力弥补。相信在朝廷的重视和各方的努力下,边疆定会重新繁荣起来的。”
随后,皇帝又召集了户部、工部等相关部门的官员,商讨如何筹集物资修复边疆的防御工事以及补充粮草兵器等事宜。户部尚书面露难色地说道:“陛下,如今国库虽说还算充盈,但这接连的战事耗费颇多,若要同时满足边疆修复和补充军需,怕是有些吃力啊。”
工部尚书也跟着说道:“是啊,陛下,修复边疆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工程量巨大,所需的砖石、木材等材料数量众多,运输也是个难题啊。”
皇帝眉头皱得更深了,他深知这其中的困难,但却没有丝毫退缩之意:“朕不管有多少困难,这边疆必须要加固,军需必须要补充。户部可从各地赋税中适当调配,优先保障边疆所需,同时,鼓励富户商贾捐献物资,朝廷可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工部则要尽快制定出修复工事的方案,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大臣们见皇帝决心已定,便纷纷领命而去,各自去筹备相关事宜。
在忙碌这些政务的间隙,柳婉清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她对皇帝说:“陛下,这加强边疆防御,除了人力、物力上的投入,还得注重当地的民心所向啊。咱们得让边疆百姓真心拥护朝廷,这样他们才能与守军齐心协力,共同守护边疆。”
皇帝深以为然:“爱妃说得对,可如何才能收拢民心呢?”
柳婉清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臣妾觉得,可在边疆广设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知晓朝廷的恩泽。同时,定期举办一些集市,促进贸易往来,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富裕起来。还有啊,对于那些在战争中表现英勇的百姓,给予嘉奖,树立榜样,让大家都以守护边疆为荣。”
皇帝听了柳婉清的建议,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意:“爱妃总是能想到这些细致之处,朕这便吩咐下去,让当地官员着手去办。”
日子一天天过去,边疆的各项事务在朝廷的关注下逐渐有了进展。林大人和王将军抵达边疆后,迅速开展工作,他们先是整顿了守军,淘汰了一些老弱残兵,招募了当地的青壮年加入,加强训练,让守军的战斗力有了显着提升。
同时,他们积极与周边国家展开外交接触,邀请各国使者前来会谈,表明大启朝希望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意愿。起初,有些国家还心存疑虑,但看到大启朝展现出的诚意以及那日益坚固的边防,也渐渐放下了防备,开始与大启朝商讨起贸易往来、边境划分等事宜。
而朝廷送去的物资也陆续抵达边疆,百姓们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崭新的农具,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在太医署大夫们的救治下,受伤的百姓也逐渐康复,开始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劳作中。
学堂一间间建了起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在边疆的小镇上回荡,那充满希望的声音仿佛预示着边疆美好的未来。集市也热闹非凡,各地的商人汇聚而来,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让边疆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皇帝和柳婉清时刻关注着边疆的一举一动,每当收到传来的好消息,他们心中的忧虑便会减轻几分。然而,他们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边疆的长治久安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完善。
这天,皇帝和柳婉清又在御花园中商讨着边疆的后续事宜,柳婉清看着满园盛开的花朵,感慨地说:“陛下,这花儿要想长久绽放,需得精心照料,边疆之事亦是如此啊。咱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成果就放松了警惕。”
皇帝握住柳婉清的手,目光坚定地看向远方:“爱妃放心,朕定会时刻谨记,大启朝的边疆,朕要用一生去守护,绝不让它再陷入战乱之中。”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两个为了国家殚精竭虑的身影,他们的思考与决策,正一步步引领着大启朝走向更加稳固、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