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 第242章 包拯把文臣的裤裆底都揭穿了

第242章 包拯把文臣的裤裆底都揭穿了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

“陛下,凡事过犹不及。”

“大宋从开国至今,便一直打压武将,使得兵将毫无斗志,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百姓从生下来,便崇尚文道,贬低武道。”

“长此以往,将无人愿意从军,全都钻研笔墨,大宋靠谁来保家卫国?此其一。”

“其二,武将长期饱受打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军队缺乏灵活性、机动性和战斗力。”

“行军打战,风云诡谲,局势变化多端。”

“需要的就是把握时机,方能克敌制胜。”

“然而,武将缺乏调兵遣将的权限,诸事都要向朝廷禀报,听从朝廷的指挥。”

“如此一来,便又会导致两大弊端。”

“一,朝廷并不了解前线战况,胡乱指挥。”

“二,前线等候朝廷命令中,往返耽搁,必然错失战机!”

“一支僵硬的军队,如何打胜仗?”

“第三,大宋文臣虽然均是饱学之辈,然则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真正懂得统兵的文臣,终究只是少数。”

“文臣统兵,祸国殃民,遗害无穷。”

“大宋自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以来,弊端实则早已表露无疑,相信陛下也心知肚明,无需臣过多解释。”

“眼下,大宋看似国泰民安,那不过是靠着国力上的优势,才勉强支撑。”

“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亦或有乱臣贼子误国,大宋还能太平么?”

“这便是臣所说的亡国之道。”

“若陛下再不及时整顿,臣可以断言,大宋最多再维持五十年,必定灭亡。”

包拯也不怕得罪文臣,毫不客气地指出崇文抑武的弊病。

同时,更是故意缩短大宋的灭亡时间,恐吓皇上和群臣。

赵祯和百官都听得毛骨悚然。

尤其作为一国之君的赵祯,后背一阵发凉,冷飕飕的。

因为他知道包拯素有先见之明,有过人的本事。

他既然如此说,想来绝非危言耸听。

大宋江山最多维持五十年,这对赵祯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即便那时候他早就成为一堆白骨,可他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九泉之下能看到大宋一直繁荣昌盛。

“包大人,你这是在诅咒大宋!竟敢在陛下面前危言耸听!”

“就是,大宋如今国泰民安,国力蒸蒸日上,你却在这里信口雌黄,大放厥词,居心何在?”

“不错,包大人口口声声说文臣统兵,不过是纸上谈兵。”

“澶渊之战,大宋也是宰相寇准统兵,同样大败契丹。”

“包大人别忘了,自己也是文臣,倘若如你所言,文人只是纸上谈兵,为何又能大败李元昊,这不是自相矛盾而何?”

“由此观之,并非文臣不能统兵,而是包大人别有用心吧?!”

“包大人如此蛊惑圣上,欲图恢复武将的兵权,司马昭之心,显而易见。”

群臣言辞汹汹,慷慨激烈,心里大骂包拯祖宗十八代。

心想他自己也是文臣,掌握大权,为何偏偏要和自己过不去,和士大夫过不去。

面对群臣的攻击,包拯依旧波澜不惊。

大宋朝臣的这副嘴脸,他早就习惯了。

只要侵犯到他们的利益,他们总能站在“国家利益”的制高点上,朝你身上泼污水,说你包藏祸心,居心不良。

包拯没有生气,只是讥笑:“并非谁都具备寇相和本府之能,诸位有谁能和寇相相提并论?大宋吃的败仗还少吗?”

包拯此时表现得格外的狂傲。

没办法,他不得不狂傲。

该狂傲的时候,就得狂傲。

谦虚根本镇不住这群只会打嘴炮的腐儒。

百官默然。

当着皇上的面,的确没有谁敢拿自己大宋第一名相寇准比较。

范仲淹也没有这样的勇气说这话。

因为他也清楚寇准的能力,虽说不能与管仲诸葛亮相提并论。

但有宋一朝,估计也只有赵普能与之媲美。

不过见包拯把自己放在和寇准同样的高度,百官心里也无法忍受。

太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

“包大人将自己和寇相爷相提并论,未免太过狂妄。”

“简直不自量力!”

“……”

包拯道:“寇相爷一直是本府的楷模,他忠君爱国,立主抗击辽国,劝先皇御驾亲征,更是力挽狂澜,大败辽国,这是何等的魄力。”

“然而,诸位却只会卖弄嘴唇,舞文弄墨无人能及,遇到强敌侵犯,就潜身缩首,百无一能,只会劝陛下一味求和,苟图衣食,如今还敢来嘲讽本府么?”

“本府虽不敢自比寇相,却不会劝陛下求和,出卖国家的利益。”

“倘若陛下如各位一般,不思进取,只怕大宋早就被西夏骑在头上拉屎了。”

“本府立主出兵,大败西夏,乃是不争的事实,诸位还有什么资格来嘲笑本府?”

“古话说得好,人间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诸位一心只求安逸,不思进取,利益被侵犯,便跳出来狺狺狂吠。”

“嘴上说着为国为民,暗地里却只顾手中权力,全不顾江山社稷存亡。”

“今日,尔等还有何脸面和本府辩论?廉耻何在?”

包拯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直接把百官怼得狗血淋头,体无完肤。

群臣一个个面红耳赤,羞惭满面,哪里还敢放半个屁!

大殿上,一众武将别提多兴奋了。

他们知道包拯口才了得,可也没想到,骂起人来,不带一个脏字,可偏偏无懈可击。

太爽了!

太解气了!

他们都想不到,身为士大夫的包拯,会替武将说,和士大夫对着干。

太不可思议了。

就连龙椅上的赵祯,也感觉包拯骂得解气,骂得过瘾。

这些文臣,有时候真的很可恨。

如此明目张胆的嘲讽文臣,满朝文武之中,也只有包拯敢了。

真的是把文人骨子里的谄媚,贪图享乐,自私自利,口是心非,所有的老底都揭穿了。

范仲淹却是暗暗叹气。

他知道,包拯说的这些都不错。

至少他不会对号入座。

因为他没有那种媚骨。

只是让范仲淹感慨的是,包拯这个性子,是一点也没有变啊!

还是那么刚硬,眼里容不下沙子。

身为朝廷栋梁,实在没必要把自己立于众矢之的啊!

不过,看着包拯这次的态度,改弦更张的决心非常强烈,皇上未必就不会听包拯的。

范仲淹心里也摇摆不定,究竟要不要站在包拯这一边。

毕竟大宋朝弱兵的现状,有目共睹。

范仲淹心里也不是不清楚。

只是他也害怕武将有了兵权后,再度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