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啦

字:
关灯 护眼
中文啦 > 双穿鉴宝:听泉,你看龙椅不 > 第354章 才华

第354章 才华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双穿鉴宝:听泉,你看龙椅不!

第354章 才华

纪由说:“增加点岗位咋了,反正没用的官员那么多。”

“考试的时候就把需要的官员选出来。”

“在经义之外增加水利测算、刑律判例、军需统筹等实务考试。”

“考过直接发配地区上岗。”

“六部堂官每年需完成“清丈田亩、裁汰冗员、压缩开支“三项硬指标,未达标者罚俸降级。”

纪由叽里呱啦一顿说:“建立审计局:由清流官员牵头,对京师百司、地方监司进行突击审计。”

“倒杯水。”

侍女看了看宋仁宗的神色立刻取水来。

纪由一饮而尽,“冗官就说到这,说冗兵。”

宋朝为防止武将专权,重文轻武。

在这种政策导向下,武将地位较低,士兵的社会地位也不高,缺乏荣誉感和战斗积极性。

纪由说:“知道为啥大宋禁军打不过西夏吗?”

“军事制度有问题。”

宋朝实行更戍法,军队经常换防,将领也频繁调动。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士兵与将领之间缺乏默契和信任,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宋朝的军队编制复杂,有禁军、厢军、乡兵等多种类型。

禁军是中央直属的正规军,厢军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杂役,乡兵则是地方上的民兵。

这种编制使得军队力量分散,难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作战。

宋仁宗听完纪由的冗官解决办法觉得很有道理。

冗兵是他的心头大患。

宋仁宗洗耳恭听,“卿,如何解决?”

纪由:“禁军保留30万精锐,厢军改造成工程兵,乡兵转型为民兵预备役。”

“厢军本来就是地方军队,战斗力弱,平时负责治安杂役用不到这么多啊。”

“职能转变一下,没事的时候承担一下军事工程建设、道路桥梁修建、城池防御工事修筑任务。”

“永定河堤、潼关栈道、太原城防这些工程,让他们去做,比扛着木枪在街上巡逻强吧!”

“还有,你们都招收乡兵了,为什么不训练呢?”

“平时不脱离生产,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在需要时能够迅速集结并投入战斗,作为正规军的补充力量。”

纪由顿了顿,“最重要一点,必须让将领长期统辖固定部队。”

宋仁宗面露难色,“这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唐朝就是后期的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长期掌控地方军队,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

纪由能理解。

他如果没有上帝视角,是宋朝皇帝的话。

看过唐末节度使难以控制,藩镇割据,皇帝随便被废杀。

他也会针对武将。

文官虽有学识、有谋略,但要篡位,需跨越儒家伦理的重重枷锁。

儒家思想历经千年沉淀,早已在士大夫阶层的心中深深扎根。

忠君爱国的观念如同铁律,束缚着他们的言行。

虽说文官也可能结党营私,但篡位不仅要面对道德舆论的谴责,还需克服内部的重重阻力。

武将叛乱直接威胁皇权的稳固。

手握重兵一旦心生异志,能在瞬间颠覆政权。

皇帝怎么可能不怕武将?

但就事论事,称臣纳贡以求暂时的和平太勾八窝囊了。

还不如被武将篡位了呢。

纪由如果是皇帝直接退位不干了。

这种丢人的事真做不了。

纪由想到这也是有点火气来了:“更戍法就算了,那个枢密院我都无语了。”

“文官把持掌军令与调兵权?”

“你干脆直接让文官上战场得了。”

“枢密院不知部队实情,三衙不晓作战意图,这还打鸡毛仗?”

宋仁宗被这么劈头盖脸一顿说居然都没生气,只是问道:“该怎么办?”

大才啊。

被这样有才华的人一顿骂咋了。

天天骂他都能接受。

欧阳修也是急了追问道:“先生,这问题怎么解决?”

纪由:“枢密院设北、西、南三房,分管对辽、西夏、大理战略。”

“各房配置2名知兵事的文臣、1名参军事的武臣。”

宋仁宗一听这个中和的办法称赞道:“极好极好。”

“增设边防策应使职位,由卸任边将担任,专司审核枢密院作战计划可行性。”

“更戍法直接不要了,统兵权延长至5年,但需每年赴京述职。”

“期满五年直接换队。”

“将领连败三阵即解职,打不赢就下岗,养这种废物吃干饭浪费粮食。”

“实在不放心,武官家人抓来汴京住,人质担保一下。”

宋仁宗听到这个办法面露不忍。

纪由睨了他一眼随后喝了口水直接说后面的,“冗官、冗兵都讲完了,冗费很简单。”

“你仗打赢了就不需要支付大量岁币了嘛。”

“突击审计的时候谁贪抄谁的家,钱不就来了吗?”

“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得抄家。”

......

烛火摇曳,在宫殿的墙壁上映出两人长长的影子,交谈一直持续到深夜。

纪由凭借清晰的思路和极具说服力的言辞,将一项项可落地实施的政策娓娓道来。

随着交流的深入,宋仁宗的眼神从最初的审视逐渐转为认可。

不知不觉间,他对纪由的称呼从“你”变成了“卿”。

一旁原本心存疑虑的欧阳修,在聆听过程中,也被纪由新颖独到的见解折服和纪由称兄道弟起来。

毫无疑问,这一番交谈过后,整个大宋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仁宗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看着纪由,郑重说道:“纪卿真乃神人也!”

“以纪卿的才学和见识,留在官场,必能大展宏图。”

“何不留下施展抱负?”

“为大宋开创太平盛世。”

纪由嘿嘿一笑,“能不能让我参加科举?”

“我想从科举正途入仕。”

主要是想凑热闹,能在千年龙虎榜上留名,很爽。

宋仁宗觉得纪由参加科举,实在是有些降维打击了。

朝中的才子们,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可论起见识和思维,却无一人能与纪由相提并论。

纪由那些对时政的见解,那些改革的策略,真无一人能想出来。

即便强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纪由面前,似乎也逊色几分。

纪由惯会提要求:“我没有大宋的户口,让人给我办一个。”

“我要住皇宫里,离御膳房近的大殿,还要......”

宋仁宗满脸真诚,对于纪由提出的种种要求,他没有丝毫犹豫应允。

全然不见平日里身为帝王的威严架子。

此刻的他,更像是一位渴望留住贤才的伯乐,满心满眼都是对纪由的重视与挽留。

待到交谈结束,宋仁宗亲自起身,依依不舍地将纪由送至大殿之外。

纪由心念一动,当着宋仁宗和欧阳修的面,随手放下小茅屋。

\/

纪由:不止有才华,哥还有超能力。

宋仁宗、欧阳修:“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