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5章 良性循环,海贸短板
中文啦 www.izhongwenla.cc,最快更新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最重要的是这一趟是为了宣示大明回来了,沿着海岸线走,航行距离长,加上煤炭补给问题,时间就长。
下一次就是点对点了,三四个月就能回来一趟。
按照这么算,三年内,单单只是海贸这一块的商税都能达到千万两以上,五年内覆盖印度半岛和南非,至少有三千万两以上;
十年内覆盖西非、欧洲,税收五千万两只是起步。
十五年内到达北美、南美,海贸总税收过亿两,何等的夸张。
朝廷有银子了,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办学、发展技术等等。
读书的孩子多了,出的人才就多了,人才多了主政一方那是造福百姓,入各大技术研究院研究出新的技术增强军事实力。
军事实力增加了,那在海外贸易和外交中就占据主导地位,能赚取更多的银子,然后再投入,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十年后,若是大灾过去了,大明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
一想到这里,众人就开始兴奋了,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看着众人的神色,崇祯自然是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但该泼的冷水还是要泼的,于是道:“诸位先别急着高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说到这里,崇祯看向洪正业:“洪爱卿,你这边禀报完了吗?”
“回陛下,总体上来说禀报完了,各个商号、各大类、各个国家的货物、数量、价值和税收等等比较繁琐,臣已经和供销社的杨总司、席老先生三人联手整理好,待陛下闲暇时可以随时预览。”
说着,洪正业走到大门的位置,将一个两尺见方木盒报了过来,李若涟见状立刻上前接过打开扫了一眼后,随即放在了一侧。
崇祯见状,轻笑:“三位辛苦了,朕回京的路上再细看,看看海外的物件能不能让朕大开眼界,先坐吧,朕说说需要解决的事情。”
“谢陛下!”
待洪正业叩谢之后,崇祯看向王徵:“王爱卿,听了这么久,有什么想法吗?”
“大船!”
王徵神色严肃:“无论是刚刚郑总兵、洪大人的描述,还是陛下的对未来的构想,大船都是必不可少的。
海上天气变幻无常,若是没有风浪,苍山战船、海运遮洋船、运粮大船等倒也无妨,也能满足运输的需求。
可一旦遭遇极端天气,风急浪高,这三种目前的主力船只就不够看了。
这一次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下一次、下下次都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吗?
且到西非、欧洲至少是五万到七万里之间,若是还是用海洋遮天船和运粮大船就有些不合适……往来时间和装载货物、与利润之间不平衡。
所以,无论是为了安全着想,还是利润着想,大船都是我们今后的方向,最好的就是制造大船替代如今的海运遮洋船和运粮大船。”
洪正业反应极快,立刻道:“王院长的意思是造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大号宝船?”
众人猛地一惊,怔怔的看着王徵,双眼精光闪烁,呼吸慢慢的开始急促了起来。
崇祯神光闪烁,回忆着郑和宝船的资料。
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桅杆高十一米,锚重有几千斤。
船有八层,最底层为压舱石,中间第二、第三层则是两个长八十米、宽三十六米的大型货舱,用来装货和食物,第四层到甲板层是军士们的休息区。
甲板之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船头前舱则是水手们休息的地方,船尾则是指挥中枢的舵楼。
舵楼有四层,一层是医官所在的医务室,二层是官员和各国磔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三层是供奉妈祖诸神的神堂,四层则是指挥、气象观测、令旗联络等场地所在。
宝船有几个特殊的地方,一是船舱用隔舱板将整艘船隔成了数个舱,即便是有几个漏水也不会影响到航行,更不会沉没。
其次则是采用‘层层厚板,叠积层累’的技术,增加承受纵向总弯曲力距,底板和甲板采用的是厚度一尺一寸到一尺三寸的木板,加大了船体的结构强度和抗撞性能。
三是蚌壳玻璃,说是取蚌壳最平整的地方切割成整齐的长方形,经过精心打磨,光滑而平整,且极薄。
工匠们将这些蚌壳安放到长宽度在六到七厘米之间的细细宝船木格窗上,用以白天的采光。
四是采用硬帆结构,船帆没横桁,好处是八面来风都兜得住,有效利用多面来风。
对这些,崇祯倒是没有什么怀疑,以华夏几千年发展出来的技术,问题不大,但这个尺寸他就很是怀疑了。
按他重新修订之前的明尺算,换算下来就是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长宽比只有二点四六六,解释说是为了增加纵向总弯曲力距,无惧敌人撞击,但怎么看都不大适合。
排水量在一千万斤到两千万斤之间,抛开船底所需的一百万斤压舱石外,可载货物一千九百万斤,
这一点崇祯崇祯更是怀疑,说实话,一千万斤是他所认为的极限了。
可毕竟没有宝船遗留下来,单凭记载,他也不好推断。
在他思索的时候,王徵看向众人,声音有些无奈:“诸位想什么呢?郑和宝船一共就造了七艘,且都没有遗留下来。
资料和技术倒是记载的很清楚,可仅凭记载想造出郑和宝船不是不行,但至少得十年以上的时间来摸索。
最重要的是还要加装蒸汽机,且不止一台,如此大尺寸的东西只要改动一处,其他地方都需要跟着改,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且据我推断,这种大宝船不是最适合远洋的,用郑和宝船充当商船的想法诸位可以熄了。”
众人神色一暗。
他们还想着未来数十上百的大宝船航行在海面之上的壮观场景,据说郑和下西洋时,船队铺满了方圆十里海面,何等壮观。
可惜这个想法短时间内是不要想了。
但王徵的下一句话却是让众人精神振奋了起来。